雍正临死前下诏书给乾隆,无需理睬他们,乾隆继位就把他们杀了!

清朝属于外邦民族,由外邦民族入关统治中华民族,当时的大清国中自然有很多百姓心中不服,觉得这事耻辱,非但不从前朝找为何灭亡上去找原因,反倒在家中作诗填词数落清朝的诸多不是,更胜者把此等抨击当朝统治者的言论和书籍进行传播宣扬,希望以此能造成全国上下动乱,这种是本意上是没有过错的,但是对统治者而言,这些言论必然会造成部分地区人言可畏,对统治地方安全造成威胁。

清朝正是出过这样的一次事件,为此清朝乾隆年间还特别过“文字狱”,多少写反诗反文的人被送进监狱,有些甚至被株连家族的其它族人。实属不明智之举。我们下面来说说作为文字狱的导火索之一的曾静这个人。

曾静,清朝的一个读书人,他靠教学生读书识字为生,性情中人,喜欢谈论道家学术,思想中对前明念念不忘,所以诸多言论都对当时的清朝有所抨击。后来他无意中读到一个吕留良的一篇点评著作,文章有对当朝抨击辱骂的言论,并且有反清复明的思想,这时的曾静感觉是找到了志同道合之人,于是让张熙前去吕留良家中拜访他,可惜的是张熙到了他家中,发现此人已经去世,向其家人道明原由后,其子把吕留良的一些言论书籍交给张熙。

曾静在拜读完这些书籍后,心中有了反清复明之心,于是暗地里寻找与其有同样想法的人,后来无意中知道任职川陕总督的岳钟琪虽然手中把握有重兵,但是此人不受当朝皇帝的信赖,为此,岳钟琪其也颇为的烦恼。曾静在得知这情况后,于是写了书信道明原由,遣人把书信送至交到岳钟琪手中。

曾静没想到岳钟琪这人对当朝的统治较为的满意,虽然朝廷对他信任度不高,但是他对朝廷还是比较有感情的,于是岳钟琪把书信上交到了雍正的手中。雍正看了书信,勃然大怒,于是派人把曾静抓捕至京城亲自审问。曾静在雍正面前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般顺从,把这事的前因后果都想雍正说了,雍正见曾静这人除了能逞嘴皮子之快外,并无其他威胁,于是让其带着自己书写的悔过书在部分地区进行公开演讲以赎罪,后来就把他释放了。

虽然曾静被赦免了,但是书写言论的吕留良却大逆不道,于是派人把吕留良家中的所有书籍都烧光,吕留良本人的尸体也被从坟墓中挖出来鞭打示众,而其族人大多被处死或流放。而一些收藏有吕留良这等书籍的人也遭到株连,造成被杀人相当之多,由此,文字狱也开始了全国普查,但凡出现写反诗反文的都受到相当重的罪责。

后来,雍正重病临危之际,他让乾隆到他跟前想他交代一些事,其中有一项就是说到曾静的事,他向乾隆说,曾静这种小人物没啥本事,只会图嘴皮子之快,无需理睬他们,为此还把这事写在了诏书之中,乾隆在雍正面前一阵痛哭的答应了。后来雍正驾崩,乾隆登基做了皇帝,上来不久就开始处置曾静张熙等人,以“诽谤先帝”的罪状将其处以凌迟极刑。

很多人对乾隆违背雍正的旨意表示颇为的不解。其实,乾隆并没有违背雍正的旨意,而是在执行雍正的旨意,为何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雍正病危,在时间最宝贵的时刻,他把曾静这个自觉得是小事不予理睬的事情在如此重要的时候还惦记着告诉乾隆,并且还在遗旨中道明,说明这是在雍正心中并非小事,言外之意就是这是是件大事,只不过我不便处理,需要你来处理。

雍正临终前所惦记的事必然对其在位时的精力有所消耗,大家都知道雍正是个勤于政事的皇帝,对很多事都要亲力亲为,固而熬夜的是对雍正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时间久了,固然消耗精气,所以雍正相对于康熙和乾隆而言是短命的,熬夜消耗精力必然是其原因。雍正对曾静的事念念不忘,想必这是也消耗雍正不少元气,于是他替雍正把曾静等人给严办了,为此还在全国各地严查写反书的人,,这也是清朝有名的文字狱时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