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很小,但野心很大,多次想侵我中原,最终被中国彻底灭了

“高句丽王国”,在一些隋唐的影视剧中经常能听到对这个小国的征讨,但是,历经两个朝代,高句丽却到唐朝的时候才被真正的征服了,收为附属国。那么,为什么隋朝征讨高句丽四次皆失败而返呢?这样一个小国到底是如何强盛又是如何衰落,唐人又是用何种妙计解决了朝鲜半岛的问题?有时候,强大的武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靠巧妙的方法。

魏晋南北朝之初,这个靠近北方的小国就渐渐的崭露头角,这个时期的高句丽,在一个强势的国王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的带领下逐渐崛起,进入其发展历史上的帝鼎盛时期。随后,其在北方诸国的战争中脱颖而出,降服了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将新罗变为高句丽的保护国。也就是说,早先我们的东三省,其实,都曾经被高句丽统治过,这也是为什么吉林地区会有朝鲜族生活。

公元427年,高句丽从吉林迁都到如今朝鲜半岛的平壤,此时,实力增长的高句丽在稳定了周边收复的小国后就把目光放到了一河之隔的中国来。此时的中国刚经历过朝代的更替,隋朝还没建国几年,就迎来了和北方强国高句丽的对战,仗着北方距离中原路途遥远,在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这段时间内,高句丽不断骚扰中国北方的小城市,自然也制造了很多棘手的麻烦。

前面说到,高句丽在北征的时候降服了新罗,也许是因为新罗有心复仇,或者是高句丽管理不当,到了隋唐交替之际,新罗也开始不受掌控,有翻身而起的趋势。之后,崛起的新罗一举攻下汉江流域的大片领土,失去重要战略地位的高句丽从此就一蹶不振。

被新罗断绝了黄海出海口这个有利的地形,新罗反而成了和当时强盛的唐朝交流密切的国家,高句丽经过短暂的辉煌后,逐渐沉寂,这样一个惊天大逆转,直接就奠定了高句丽灭亡的基础。

如果说,最终导致高句丽灭国的是新罗的强势反攻,那么,为何在隋朝的时候没有直接熄灭高句丽这颗蠢蠢欲动的野心呢?

其实,早在高句丽进攻新罗的时候,新罗有向隋王朝请求支援共同抵御高句丽。当时,高句丽和凶悍的突厥王国联盟,企图进攻中原,突厥与我国可以说是结怨已久,此时,伙同高句丽,就是在挑战我们天朝的权威。

隋灭南陈,一统中原后,周边国家纷纷臣服,唯独高句丽不仅不降,甚至,招兵买马随时准备开战。果不其然,早有准备的高句丽在公元589年就偷袭了中国的辽西营州,可以说,这样的举动简直就是对我们的一种侮辱。隋文帝在知道后大怒,立即调了三十万大军征讨狼子野心的高句丽,不过,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归结原因,我们中原的军队通常善于陆地作战,但是,由于到达朝鲜半岛的路途实在太过遥远,并且,北方的天寒地冻使我们中原人无法适应,粮草跟不上需求,士兵又水土不服,最终,还没到达战场就倒下一半人,这还怎么打仗呢?虽然失败了,但是,面对如此一个北方的隐患,隋朝不得不防。

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杨广巡视后发现已经臣服的突厥居然背地里和高句丽勾结,瞬间大怒的他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朝鲜半岛,但是,却遭到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隋炀帝是个暴虐的性子,一次失败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但随后的三次讨伐都以失败终结,最后,因为中原民不聊生国内爆发农民起义,这场征讨行动才被迫停止。

可以说,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高句丽还在,隋朝却大乱灭亡了,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被败坏殆尽,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严重削弱了华夏,最终,导致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左右 。并且,还留下严重分裂内战,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且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

此时,突厥可汗将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甚至,突厥可汗还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取得中原,可以说,华夏面临被突厥灭亡的危险。

那么,难道高句丽就真的一直久攻不下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唐太宗时期的高句丽就已经对中原王朝有着敌视的心理,为了防止唐军的进攻,他们甚至在辽东也修 了一段长城。辽东地区也是中国的领土,怎能就这么被外族占据?于是,唐太宗决定再次出兵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但是,初期唐军也遇到了和隋军一样的局面,朝鲜半岛久攻不下,每一次的进攻都遭到了顽强的抵抗。

于是,唐朝决定改变策略,要想拿下这个顽强的小国,光凭武力是行不通的,还得智取。

唐朝先是联系了高句丽的老对头新罗,制定了唐新联盟,由唐朝先消灭突厥,让高句丽失去援手,然后,再联合新罗对抗高句丽。除此之外,大唐在海上作战方面确实不太擅长,于是,唐军就特地加强海军的训练,放弃陆地行军到达朝鲜半岛的方式,改从山东渡海直接袭击了平壤城。这是高句丽没有想到的一点,防着内陆却忘了海上,两面夹击最后终于投降。

要想瓦解敌人的防御,就要从内部入手,这一点唐朝就要高明许多,他们利用高句丽的亲唐势力,也为最后的胜利埋下引线。可见,大唐与高句丽的对战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他们采取的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论武力值,唐朝和隋朝派去的兵力都差不多,但是唐朝能做到把自身的损害减到最低,这也是一种可取之处。

“强大的武力不一定能换来臣服,但是,对的方法往往就可以轻松的解决问题。”

参考资料:

『《隋书》、《三国史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