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灵:社科院考古所商周玉器精品特展

天地之灵:社科院考古所商周玉器精品特展

本次展览精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珍藏的妇好墓、张家坡墓地、前掌大墓地出土玉器240件(套),是出土以来在北京的首次集中亮相,意在展示历年考古发掘之心血,展示商周玉器之特色与关联,以及中国自史前时期以来的玉器制作工艺传统发展到商周时期达到成熟阶段的艺术成就。

“相伴巾帼——妇好墓出土玉器”是商代玉器的精华,体现了商王室用玉的特点。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商王武丁王后的名字。她主持祭祀,参与国之大事,也是一位女将军,曾领兵征伐四方。

妇好墓的规模不大,但墓室保存完好,随葬品极其精美,随葬器物共一千九百多件,其中与妇好生死相伴的七百五十五件玉器,将商代王族对玉器的偏好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批玉器种类齐全,以功能而论,有璧、琮之类的礼器,戈、戚之类的仪仗器,各种动物题材的装饰品,圆雕的艺术品,以及其它杂器,在展出中归纳为“玉之祭礼”、“玉之仪仗”、“玉之装饰”、“玉之艺术”四个单元。

“礼玉”为祭祀或礼仪活动中使用的玉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记述了六种玉制礼器——“璧、琮、圭、璋、璜、琥”,它们被称为“六瑞”。在妇好的随葬玉器中,可以看到璧、琮、圭、璋、璜、簋和盘,它们彰显了妇好生前的荣耀与逝后的奢华。

玉制兵器并非实用器,通常作为出行仪仗,以彰显身份,亦成为一种礼器。妇好墓出土的这类兵器有戈、戚、钺、矛、大刀。

它们大多没有使用痕迹,有些器身上还雕琢精美的纹饰。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曾经多次带兵出征,这些玉制兵器也是当时她作为统帅时的军权象征。

妇好墓出土的动物形玉饰中除少量具有浓重神话色彩的龙、虎头怪鸟及凤鸟外,大多为写实性动物形象,如虎、象、牛、狗、鹿、羊、熊、兔、鹦鹉、鱼等,这些动物形象造型生动逼真、因材施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在造型上,它们是几何线条与肖生形象并举,片状雕刻与立体表现同辉;

在表现对象上,它们既包括神秘的龙、怪鸟、高冠鸟等题材,又包括鱼、鸭、鹅、雁等现实主义题材;

在装饰元素上,卷云纹(也称之为羽纹)最为流行,它与各种题材的玉器匹配,据玉器的等级与装饰面积而变化,呈现出或繁或简,或完整或局部的样式;

在表现技法上,双钩阴线之法成为主流,并辅之以单阴线、阳线、浮雕、镂空等手法,特别是俏色工艺的运用,开此项技法之先河。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不仅仅是研究商代玉器文化的重要依据,也是探讨殷人的生活习俗、服饰特点、观念信仰、动物类型等问题的资料,因此,这些资料极具学术价值。作为反映上层社会审美取向的物质载体,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第二部分是“方国华章——晚商至西周时期前掌大墓地出土玉器”,前掌大墓地是商周时期薛国贵族的家族墓地,位于今天的山东境内。其出土玉器与中原地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玉器十分相似,也有个别的玉器或为更早期的遗留物或地方传统的延续。分为“方国之礼”、“方国之兵”、“方国美饰”三个单元。

墓葬中可见的玉质礼器仍然是出土玉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琮、璜、璧、璋等。玉礼器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相同,也向简单化、小型化发展。前掌大墓地出土玉质兵器主要有斧、钺、戈等。

前掌大墓地出土的玉质装饰品小巧、精致,以刻画生动的动物造型为主,主要有鱼、虎、龙、鸟、牛、蝉、兔、鹿、螳螂、蛙等。

前掌大墓地作为商代晚期玉器与西周早期玉器兼而有之的遗存,一方面体现出商与西周王朝的主流文化在方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周玉器对商代玉器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选择这样一个遗址的出土玉器与妇好墓、张家坡墓地出土玉器一并展出,体现了对商周玉器文化中方国用玉的关注以及对商周玉器关联性的审视。

“贵族灵物——张家坡墓地出土玉器”是西周玉器的一个缩影,分为“礼兵遗韵”、“饰玉繁多”、“葬玉特色”三个单元展示。

其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其一,璧、琮之类的玉礼器与戚、戈之类的玉仪仗器数量很少,体量渐趋小型化,玉戈等玉器甚至已成为服饰上的一种点缀。

其二,装饰用玉所占的比例很大,主要有玉笄之类的发饰、玉玦之类的耳饰、作为项饰的玉串饰和作为胸腹饰的组玉佩等。

其中,组玉佩是颇具时代特色的服饰用玉,是周代贵族男女的常备之物。张家坡出土的组玉佩以玉璜为主要构件,间以各种玉管、玉珠、料珠之类的小件玉器或料器连缀而成。有时,其间也会夹杂着小玉戈、玉鱼、玉鸟等动物造型的玉器。

展厅中也展出了一件三联玉璜组玉佩,三件玉璜按大小由下而上间隔排列。

其三,丧葬用玉走向制度化。葬玉是指为保存尸体而随葬的玉器,葬玉在张家坡出土的玉器中占的比例不大,但葬玉由此开始走向制度化,并为战国至汉代葬玉之发达奠定了基础。

西周的葬玉有玉琀、玉握、玉鱼形棺饰等,玉面幕亦为葬玉的一种,其缝缀在覆蓋于死者面部的软质幎目上。玉器的形状与五官中的某一部分相像,正面有纹饰,侧面和背面有对钻的小孔。这类玉器是西周玉器中新出现的一种器类。

张家坡墓地出土的玉器,年代跨度自西周早期至西周晚期,既呈现出西周玉器发展的粗略脉络,也为研究西周时期的用玉制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第四部分“精雕细琢——商至西周时期的玉器雕琢工艺”,分“制玉作坊”、“线的魅力”、“多样技法”三个单元介绍了商至西周时期的玉器雕琢工艺之美。

商周时期玉器运用写实与夸张的手法,轮廓简练,重点突出人物、动物的头部、眼睛和鼻子。大眼、大鼻、大嘴是此时人物、动物的特点。

纹饰雕刻技法主要有单阴线刻、双阴线、阳线勾彻和斜刀工艺表现等。每一种图案造型都是由上述基本形式加上镂空、钻孔、浅浮雕等构成。

商周时期玉器的礼器功用在祭祀、丧礼、朝聘等方面不断加强,琢玉技术在不断地提高,透雕、圆雕与俏色玉的出现使此期玉器的形制与种类更为丰富多彩,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画出了浓重的一笔。

商代玉器肃穆庄重,西周玉器朴实灵秀,其间的交融在方国玉器中得以体现。此展鲜明而具体地表现了附着在商至西周时期玉器上高超的工艺技术与精深的文化内涵,为观众深刻感悟和欣赏这两个时代的玉器提供了契机。

自2011年以来,北京艺术博物馆相继推出了《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精品展》和《时空穿越——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精品展》,作为专题玉器展,它们不仅成为弘扬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窗口,也构建起古代玉器学术研究的平台。

如果说这两个展览展示了史前时期玉文化发展的巅峰之作,那么,《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将把观众的视线拉近一些,呈现的是中国玉文化第二个高峰时期的辉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