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强大不光是依靠商鞅变法,而是一个诸侯国提供了契机!

桂陵之战是战国初期齐魏两国间的一场兼并战,结果魏败,齐胜。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姬午,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从此中原强大坚固的晋国一分为三,社会也随之进入到土地人口兼并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不断强大起来。随着铁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许多无人居住区域的荒地被大面积开垦,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春秋时期,三百多年的争霸战争中,许多小诸侯国都被大诸侯国灭亡,尽有其地。大诸侯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及无人区域已被扩张争夺殆尽。如秦霸西戎之地;晋灭赤狄据其地;楚夺淮泗流域占为己有。至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土地基本上连成一片,中间没有空地,战争的性质亦从争霸转为兼并。

铁器的广泛使用,使战争变得更加惨烈,正谓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人口数量的增加,使战争的规模比春秋时代更大。

《战国策·赵策三》载:赵惠文王三十年,齐国安平君田单与赵国马服君赵奢论兵,田单曰:“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赵奢曰:“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可见战争规模的扩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纷纷开始变法图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故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中,主要是强大的秦国与东方六国的角逐。

秦国在进入战国后,能够迅速强盛且东进,除了商鞅变法图强外,一个客观的外在因素也给秦国提供了契机。那就是晋国分裂,晋国一分为三,整体力量削弱。有利于秦国各个击破,从而冲垮东进道路上的巨大屏障,势力进入中原腹地,直到统一天下。

清康熙年间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顾祖禹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晋,溯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而下也。春秋之世,秦日以强,缪、康、桓、景诸君,其材足以争雄于中国。而成周无恙,东诸侯之属,不遂罹秦祸者,不可谓非晋之大有造于天下也。及三家分晋,而晋非复春秋之旧矣。秦之能灭晋者,以晋分为三,而力不足以拒秦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