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斋」子思与卫侯

子思即孔伋,是孔子的嫡孙,也是孔门学说的的三传弟子。子思曾在卫国居住过一段时期,与卫侯多有问答,他向卫侯指出”国事将日非矣“,那么子思的依据何在?卫国国政的问题又出现在何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故事。

某日,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子思于此提出了”君不君,臣不臣“的批判,他认为”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进而得出结论: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当上位者提出一项决策,大部分的人都是点头称好,如果去问他们好在哪里,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可能一小部分人觉得某些地方不太妥当,又迫于各种压力而不敢发言,进一步演变下去就很可能变成共知其弊而甘心守之的恶劣局面。

总而言之,上位者如果自以为是,下面的人就不敢改正他的错误,于是下面的人也慢慢变得自以为是,一层一层向下影响。上位者如果不能包容不同意见,喜欢搞“一言堂”,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长此以往,则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