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之战: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

公元1206年,斡难河畔,孛儿只斤·铁木真被蒙古各部推举为成吉思汗,标志着蒙古帝国的诞生。在随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草原骑兵的弯刀铁蹄在欧亚达陆上纵横驰骋,成为继匈奴之后被欧洲人冠以“上帝之鞭”的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1259年,觊觎南宋富庶之地的蒙古帝国第四位大汗蒙哥兵分三路,发动了对南宋的征服之战。

在蒙哥看来,此次南征胜利似乎唾手可得。蒙古骑兵像旋风一般势不可挡,灭亡了花剌子模,阿拉伯帝国,罗斯诸公国。更打败了曾经同样骁勇善战,令南宋称臣纳贡的女真人。为了这次南征,蒙哥兵分三路:蒙哥亲自统率西路军由陕入川沿长江顺流而下,弟弟忽必烈统东路军从河南出发,南取襄阳鄂州,大将兀良合台率兵出云南经贵州向长沙进攻,三路大军分进合击,向着最终目标南宋的都城临安进发。随着蒙哥进抵重庆府北面要塞钓鱼城,一场大战随之展开,而此时蒙古的西路军有十多万人,而守城宋军不到两万。在当时的情况下,人数超过两万的蒙古军队,就足以让敌人遭受毁灭。在蒙哥看来拿下这座小城并不需要费太大的周折,结果这场攻城大战改变了蒙哥和此次南征以及蒙古帝国的命运更是撼动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钓鱼城位于今四川省合川县城东钓鱼山上,依山而建,三面环水。钓鱼城防御体系堪称完美,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建于悬崖峭壁之上,用条石彻筑坚固无比。外城之外更是建有“一字墙”用来阻碍敌人攻城。必要时还可以从外城移动至一字墙拒敌,与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城内及周围山麓都有大片良田和充足的水源,有利于长期坚守。

战斗从二月七日开始,在智勇双全的守将王坚的带领下,尽管蒙古军如潮水般猛攻钓鱼城,但钓鱼城仍旧屹立不倒。其间,蒙古军一度登上外城,都因为外援不继被迫退出城外。六月二十四日,蒙军大将汪德臣率军通过地道穿过城墙,攻入西北外城,守军虽然进行了反击但仍然无法击退敌军,只得退入内城坚守,蒙古军夺取西北外城。蒙古军攻势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宋军仍然拒不投降,并用滚木檑石击杀了在城下劝降的汪德臣。痛失大将,蒙哥震怒。七月二十一日,蒙哥亲临钓鱼城西北指挥蒙古军队发动总攻,并亲自擂鼓助战,还命人登上望楼处观察战局。不料,就在这时,一块突如其来的砲石击中距离蒙哥不远处的望楼,望楼崩塌的同时鼓声也戛然而止。蒙古军队士气受挫,终究没能攻下内城。数天后,蒙古军队拔营撤兵,八月十一日蒙古哥在军中去世。

关于蒙哥的死因,历来说法不一。《元史》记载蒙古是病逝,而有的史料让为蒙哥是被砲石击中重伤而亡。最重要的不是原因,而是结果。随着蒙哥的离世,蒙古帝国的征服步伐迅速停止,进展顺利的忽必烈和兀良合台被迫退军,南宋王朝得以续存。同时,远在西亚的旭烈兀听闻蒙哥死迅也率主力东归,蒙古第三次西征结束,次后蒙古军队未能继续向西扩张。在蒙哥死后,其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同室操戈,蒙古各汗国、各宗王也分别加入双方阵营。混战过后,忽必烈胜出,但并没有得到所有贵族的认同,四大汗国中除了伊儿汗国坚持臣属以外,其他三个汗国开始各自为政,忽必烈虽然登上大汗宝座,但却只能统治蒙古本部和中原汉地。各个汗国尊奉蒙古大汗为宗主的时代结束,蒙古帝国就此分崩离析。

一座小城,成为上帝折鞭处;一块飞石,不经意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或许,这也应证了物极必反的规律。

作者:奴儿干都司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