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难,为何崇祯殉国而清帝却逃亡?网友:答案在两朝大臣口里

很多历史迷对于清朝这个朝代的印象都不太好,毕竟晚清时期的中国的确是乌烟瘴气,除了列强的入侵、民间的动乱之外,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清内部已经腐败不堪,最可恨的是这大清的皇帝,每次遇到国难之时总是想着逃亡,反观明朝,似乎没有一个皇帝怂过,尤其是最后的亡国之君崇祯,宁愿吊死在歪脖子树上也没有选择逃亡,难道真是人与人的差距有这么大?有网友提出了一个观点,直戳清朝的痛处,答案其实从两朝文武就能够看出来,不过也说明一点,明朝皇帝也没大家想象中那么硬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虽然它最终被清朝所取代,但是纵观明朝的皇帝,还真没有哪个是怂包,所以明朝在历史迷的心中地位也比较高,不过咱们还是先看看这两朝皇帝面临国难之时具体是怎么做的吧:

明朝(3次重大危机)

1.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当时的明朝面对的是瓦剌大军的逼近,这时候咱们的民族英雄于谦站了出来,明代宗任他为兵部尚书,遗憾的是后来于谦被奸人诬陷。

2. 公元1629年,满清大军来袭,京城几乎要失守,但崇祯皇帝并没有逃走,选择死扛。

3.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来袭,这次崇祯皇帝也没有逃跑,但遗憾的是没能力挽狂澜,只能自缢在那棵歪脖子树上。

清朝(2次重大危机)

1. 公元1860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英法联军攻下了京城,当时的清帝咸丰在哪呢?他已经置身事外,逃到了热河。

2.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光绪皇帝和那慈禧太后又在哪儿呢?原来他们已经到了陕西境内。

不难发现,咱们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在面对国难的时候态度是截然相反的,然而真是因为人的差距吗?其实小编持否定态度,就以崇祯皇帝来说,他是想过南迁的,只是后来被光时亨阻止了,然而这光时亨后来却投敌了,真是讽刺,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有位网友说到了点子上,咱们看看明朝的时候大臣们自称什么?微臣!而清朝呢?奴才!难道这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吗?差距并不仅仅因为皇帝本身,而在于大臣们的地位,以及他们的发言权!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明朝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名为“言官制度”,皇帝犯错,大臣都可以指着鼻子骂,以嘉靖皇帝为例,被海瑞痛骂,但是他能做啥呢?也只不过是打了板子,咱们反观这事若是在清朝呢?就连你写的诗文或者是某个字不合皇帝的意,都有可能换来杀身之祸,如此重压之下谁还敢谏言?

其实咱们换句话说,明朝的皇帝也许也并没有咱们想的那么高尚,并不是不想跑,而是没跑成,他们是怕背负“弃国逃亡”的骂名罢了,选择殉国至少还能够保留一个好名声,不是吗?

所以咱们还是得客观点看到明清两朝,说实话,哪个帝王不怕死呢?都想要长生不老,天天听着“万岁万岁万万岁”,面对国难,皇帝也不过是个慌了神的普通人而已,做出什么任何一种,那肯定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说白了清朝的致命问题在于官员没有太多话语权,但也别过分高估了明朝皇帝的血性,大家认为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