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人册(71-80)

71、程婴(?—约公元前583年),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灭其族,朔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们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后世所钦敬。程婴忠实于友谊,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品格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72、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和老子、孔子一个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在荆沙古地域上生活的老莱子在道家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春秋晚期思想家,道教人物,其影响远大,堪称一代杰出的思想家。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73、苌弘(?年~前492年),字叔,资阳市忠义镇高岩山人。东周卿大夫,对音乐及其理论有着极深的造诣。故孔子入周时,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同时,苌弘还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对天文、卜筮等皆有深入的研究。这些在其政治活动中就表现为对许多事情的推断和预测屡屡言中,深为周王及众臣们所信服。孔子老师,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对乐特别精通。中学语文课本选有韩愈《师说》一文,其中有孔子师苌弘、老聃,老聃即老子李耳。

74、孔子:(前551-前479)。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55岁时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 (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五年后病逝。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 ”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仁义礼智信”。孔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启蒙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中不少人出身低贱,许多过去无权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得以受教育。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故而以“ 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他注重道德培养,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提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注重言传身教,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他讲究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注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孔子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孔子弟子撰写的《论语》中,《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亦有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民族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圣人,被誉为“文圣”。

智圣先师孔子

75、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明朱权《神奇秘谱》所载,《阳春》、《白雪》、《玄默》据说为师旷所作。南师店村有师旷墓遗址。春秋时著名乐师,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其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顺风耳”的原型。

76、颜回:(前521-前481)。字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 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素以德行著称。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77、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16岁拜孔子为师,学习儒学。由于他勤奋刻苦,成绩突出,很受孔子赏识。孔子便将中庸之道的精髓传授给他。他专心致力于儒学研究,并收徒讲学。弟子吴起、子思,再传弟子孟子等,皆受其影响。孔子得意门生,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编写了《大学》、《孝经》等重要著作,被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列为儒家经典。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啮指痛心”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78、子路。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家资巨富,资助孔子颇多。子路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的得意弟子,“百里负米”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

79、子夏: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于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后汉书·徐防传》)这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将孔子的儒家学说发扬光大,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承人。

80、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芦衣顺母”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故事被改编为晋剧《芦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