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杰:《中华孝道》邮票上的陕西元素

《中华孝道》邮票上的陕西元素

朱文杰

亲尝汤药

文姬续书

中国邮政2016年10月7日发行《中华孝道(二)》邮票,全套4枚,其中4~2枚为“亲尝汤药”,4~3枚为“文姬续书”。这是继2014年9月30日发行《中华孝道(一)》邮票中4~3枚为“替父从军”

4~4枚为“学医疗亲”

后,又一套反映发生在陕西的孝道题材邮票。

《中华孝道(一)》邮票中“替父从军”写的是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故里在延安。“学医疗亲”

写的是药王孙思邈的故事,药王故里在铜川耀州。《中华孝道(二)》邮票中“亲尝汤药”

讲述的是汉文帝侍奉“母亲三载病,汤药必先尝”的故事,故事发生地在汉长安城未央宫。“文姬续书”

讲述的是蔡文姬为完成父亲遗愿,整理续写父亲遗著的故事,文姬续书之地在陕西蓝田。

而两套邮票中的八个故事,四个发生在陕西,占了一半,可见陕西传统文化的深厚,令人感叹。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2016年10月7日发行《中华孝道(二)》邮票

“亲尝汤药”和“文姬续书”。

(一)汉文帝《亲尝汤药》

“亲尝汤药”讲述的是汉代文帝孝行的故事,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则故事。汉文帝刘恒乃刘邦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长病,三年,面对卧病三年不起的母亲,刘恒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日夜守护,汤药非口亲尝再侍奉母亲服下。世人皆叹,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刘恒天性仁孝,他又是一位敬业的有大作为的皇帝,日理万机,处理朝务不敢懈怠。再有,他能抛开后宫嫔妃佳丽的诱惑,摆脱奢侈生活的环境,三年侍奉长病的母亲,这个皇帝,有点与众不同。仅此一点能在历史上留下清名,确实殊为难得。

追根溯源,汉文帝刘恒生于忧患,与母亲相依为命,历经艰苦磨难。传说刘恒诞生于陕西高陵的“崇皇寺”。其母薄姬因孕而变丑,见不得人。又说是害怕吕后迫害而躲避流落高陵。高陵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立石的明代“重修崇皇寺记碑”,高陵状元吕楠撰文中有:“相传汉薄姬妊文帝而出宫,至此地柏下诞生文帝”的记载。薄姬平时靠野菜度日,高陵有一种小蘑菇,薄姬久食而恢复美貌,才得以回宫。这小蘑菇后被称为“姬菇”。高陵作协副主席、农民诗人张继光就曾经营“姬菇”并外销至日本、韩国。

回宫后儿子刘恒也变得异常聪慧,七岁时被封为代王,而薄姬仍受刘邦冷落,可她甘于寂默,小心谨慎,生活俭朴,待人良善。儿子被封山西、蒙古、河北一带的代州,她只能孤苦零丁,整天以泪洗面。她的遭遇引起吕后的同情,吕后也可能因曾多年被冷落,同病相怜吧!薄姬竟意外地得到了吕雉的特别恩遇,让她到封地和儿子团聚。

这原因也有薄姬不是吕后(吕雉)宿敌,吕后主要对手是戚夫人,加之薄姬地位低下,人又懦弱老实,自然被放过。吕后是个精明厉害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但吕后的残暴司马迁也没放过,《史记·吕后本纪》也记载,她对与她有夺嫡争宠之恨的戚夫人绝不放过,刘邦亡,掌权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吕后儿子惠帝刘盈认为母亲如此惨无人道,已经违背常理,惊骇非常,而不愿处理政事。

后待到薄姬掌权,至死,她都没对吕后下手。对此十恶不赦之人,至少可以从刘邦墓中迁出吕后灵柩呀!而薄姬到死时都自认身份不够,没陪葬入汉高祖陵墓。其中有没有对吕后的感激之情呢?这些都已成历史之谜。所以,很多民向传说吕后迫害薄姬母子的故事都当不得真。

但后世东汉光武帝刘秀办了件公道事,他曾使司空告祠高庙时,就说到“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还给薄太后上尊号“高皇后”,并迁移到高庙奉祀,而把吕后从高庙中替换出来。算是为薄太后正了名。

母子相依为命的苦难遭遇,也造就了一代明君,文帝在母亲督促教导,尽力培养下,成为一位聪慧明理、机警干练、宽厚待民的青年才俊。吕后死后,周勃等铲除了诸吕,在选谁当皇帝时,唯有代王刘恒之母薄氏家族,一向以克己谨慎闻名于世。与其他两位刘氏王相比,大臣们立刻选定了代王刘恒。这也是他母亲的仁厚贤名给儿子带来好运。民间有传说:刘恒赴长安,途经其出生地高陵渭桥时,有大臣迎上来附在他耳旁说话,刘恒拒绝道:“君子不听背耳之言。”表示了他的成熟智慧和正大光明。而《史记·孝文本纪》载: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原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好一个“王者不受私”。同样表现了代王刘恒的正大光明。

后经三拒,刘恒方即天子位。并创下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对文帝刘恒来说,他自己孝行可以说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他有对亲人的孝、爱、敬,又延伸到对百姓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成为一个典范。

《史记·孝文本纪》列举出文帝的一些做法:如废除“肉刑”,废去了黥面、劓鼻、刖足等的刑罚。他认为这些是不讲求恩德的做法,不符合自己作为民之父母的主旨。又如他登上帝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衣服、车驾无所增加,有时候还开放法禁来为百姓谋利。再如他曾经想要建筑一个露台,但预算下来要花费黄金百斤,于是放弃了。他说:“黄金百斤就相当于十个中等水平家庭的财产了。我留守在先帝的宫室,还常恐怕玷污它们,还要建筑露台来干什么呢?”他自己常穿粗厚的衣服,连宠幸的慎夫人衣服也不能长到拖地,帷帐不能有绣花图案,表示敦厚俭朴,作天下的表率。汉文帝治办霸陵,既不修高大的坟冢,也不许用金银铜锡来装饰随葬器,而都用瓦器,这也是意在节俭,不扰民。

还有汉文帝不封禅,唐太宗李世民赞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不及始皇耶。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以展其诚敬乎。

另外文帝死时,留下遗诏,反对当时社会的厚葬风气。不要百姓为他服丧很长时间。对天下的官吏、平民发命令,只用三日举行丧礼,免除其余的服孝规定。此间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饮酒食肉。并作出许多细节规定,比如参加丧礼不要求光着脚、服丧的带子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列军队和用上兵器仪仗,不要动员百姓到宫殿去哭丧。对宫中如何操办丧礼也有很多简化的指示。还有他命令死后将后宫中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部遣送回家,也显现出了人性化的某些光彩。甚至要求霸陵一带保持原来的面貌,不要因为修建陵墓而有所改变。这些都很难得,比之后世及现代一些当权者都要强很多。明朝文学家钟惺曰:“文帝遗诏薄葬,其旨本出老、庄,而以一片虚怀谦志发之,不露奇言异迹,起人疑怪。”

宋代大诗人苏辙说:“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宋代儒学家朱熹说:“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宋人陈仁子曰:“西汉有帝王气象,文帝一人而已。”清代史学家汤谐评论:“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史公在孝武时作《孝文纪》,故尤极无穷慨慕也。二十余年,深仁厚泽,纪中排缵不尽,止举其大要,而余者令人悠然可思,正是史公画龙点睛妙手。”

《孝经·天子章》所说的,文帝刘恒尽到了一个“天子之孝”。

所谓“天子之孝”,我以为不仅是一个当皇帝的个人孝敬父母,“亲尝汤药”,而是把个人之孝,推广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这才是古人所言的:小孝孝于庭闱,大孝孝于天下。

孝于祖国,孝于天下,与孝于庭闱,孝敬父母,是相辅相成相一致的,缺一不可。大孝小孝结合,才能把孝道行到圆满,才能忠孝两全,合乎天道。

(二)“文姬续书”在蓝田

“文姬续书”反映的是中国四大才女蔡文姬为完成父亲遗愿,整理续写父亲遗著《东观汉记》的故事。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字伯喈。出身于陈留望族,家世显赫。蔡邕精通音律、通经史,善辞赋。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被评为“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他学高名重,尤其是在他晚年的东汉末,赫然一代文坛宗主。

蔡邕在东观参与接续修撰《东观汉记》。东观是中国东汉宫廷中的藏书室及史学馆。位于洛阳南宫,蔡邕曾任东观校书、议郎,相当于馆长。《史通·古今正史篇》云:“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蔡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蔡邕修撰《东观汉记》,只能通过《后汉书·蔡邕传》知其撰补了《灵帝纪》和列传四十二篇、以及“十志”。

蔡文姬和父亲蔡邕处于汉末乱世之中,命运都极其悲惨。

首先是蔡文姬,一生坎坷。童年随父亲亡命江湖,十六岁时嫁人却不幸丈夫早死,战乱之中她为匈奴兵所掳,身陷塞北苦寒之地,为匈奴左贤王妻达十二年之久。

而蔡邕命运更惨,到董卓掌权时,被强召。蔡邕被迫前往,甚得董卓敬重。三日之内,连获提拔重用。后拜左中郎将。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到长安,蔡邕随行。

在长安,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三国演义》中有“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中国人民邮政1988年11月25日发行的《三国演义》邮票第一组第3枚的“凤仪亭”,反映的就是这段故事。

董卓死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女儿被掳,身陷匈奴亦不能救助,经受精神肉体双重折磨,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著名经学家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

其实当时,为能继续修成汉史,蔡邕上表,愿接受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遂平生之志。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没有成功。与蔡邕一起编撰《东观汉纪》的太尉马日磾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伯喈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解决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著,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马日磾离去后气愤的对人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果然,王允害了蔡邕后,很快就被犯长安的董卓手下李傕、郭汜所杀。王允要除蔡邕,一则其认识上把蔡邕和司马迁都看成写谤书的人;二则很多专家认为他因嫉妒蔡邕声望盖过自己而动恶念。

作为建安七子,一代雄杰的曹操曾受教于蔡邕,与蔡相善。用曹丕话说:“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当基本统一北方的曹操出于对先生蔡邕的仰敬与怀念,闻听其女流落匈奴,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便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就是历史上遐迩闻名的故事“文姬归汉”。

十二年过去了,蔡文姬终于又一次回到了中原的土地上。在长安郊外父亲的墓前,她放声痛哭。她知道父亲“愿接受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后,跪倒在父亲墓前立誓:“我一定要完成父亲的遗愿,整理您的遗著,修成汉史,否则我就真的成了不孝的女儿。”

年轻时文姬对父亲十分孝敬。父亲平时写字,她就站在一旁帮父亲研墨。要是父亲生病,她就亲自煎熬汤药,日夜侍奉。

而文姬之父蔡邕也是汉代一位大孝子。蔡邕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而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因之太尉马日磾有:蔡邕“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著”的评价。

《后汉书·列女传》中对蔡文姬评价极高,说她:“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一天,蔡文姬前来答谢曹操。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蔡邕先生的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写了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全都散失了,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卷。”

曹操听到她能背出那么多,高兴地说:“夫人真是一代才女!你要把它们写出来,这可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文姬归汉后,在曹操的安排下,与屯田都尉董祀再结连理。后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去向曹操求情得免。董祀感念蔡文姬的恩德,后来和妻子溯洛水而上,隐居山林。这隐居之地实际上是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的蔡邕庄。若干年以后,曹操行军路过,前去探视。《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这样记载:操在马上望见一簇林木,极其茂盛,问近侍曰:“此何处也?”答曰:“此名蓝田。林木之间,乃蔡邕庄也。今邕女蔡琰,与其夫董祀居此。”

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文姬在诗写的“竭心自勖厉”正是她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勉励自己把亊情做好的心声的写照。紧接着,蔡文姬在蓝田家中悬挂起父亲的画像,花费了几年时间,日夜辛劳,把她所能记住的几百卷书都默写下来,文无遗误,实现了父亲的部分遗愿。

蔡邕诗歌现流传有400多首。但由于当时战乱连年,原稿没有保存流传下来,均由蔡文姬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

蔡邕是文学、辞赋大家,他的女儿蔡文姬,青出于兰,作传唱千古的绝响――《胡笳十八拍》,被后人称为自屈原《离骚》之后,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郭沫若称赞《胡笳十八拍》:“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蔡文姬还有《悲愤诗》两首名世,而今人以为《悲愤诗》的文学价值可与建安七子的作品相提并论。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蔡琰的五言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意思是说蔡琰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连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也是受到了她的影响。

蔡邕精通音律,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自幼受父亲熏陶,也是一位音乐天才。《三字经》中有一句:“蔡文姬,能辨琴。”《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有记载:“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当时蔡琰仅九岁幼童。《后汉书·列女传》称文姬“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可见影响之深远。

蔡邕是书法名家,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灌《书断》赞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得华艳职荡之极”。有《鸿都石经》(现有《熹平石经》残石)《真定宜父碑》《范巨卿碑》等。蔡文姬幼承父业,于书法上造诣也很深。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宋代所刻的《淳化阁帖》收录有她的书法作品。

历史永远是残缺的,如焦尾琴一般,显示一种残缺美。而残缺有时也会奏响惊世之声的。有关蔡邕与蔡文姬的史料存世极少,《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言,不能全当真。但作者罗贯中也是依史和传说而撰,蔡邕毕竟在长安居住了三年,蓝田有蔡邕庄应在情理之中。也算是把历史散落的碎片接续起来,给人的念想找一个归宿而已,因为很多历史之谜是无解的。

而且还有传说,流传于世的《琴赋》为蔡邕所作。还有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后汉书》记载:“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名琴。而唐代李颀《题僧房双桐》诗则记有东汉蔡邕与焦尾琴之遗事:“青桐双拂日,傍带凌霄花。绿叶传僧磬,清阴润井华。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关于“焦尾琴”的下落,一说蔡邕死后归于朝廷。另一说是“焦尾琴”作为蔡文姬陪嫁,一直随着她。而蓝田蔡文姬纪念馆前汉白玉雕像,就是文姬弹焦尾琴。再有蔡邕在长安、终南山三年作五曲《游春》《渌水》《坐愁》《秋思》《幽居》,即蔡氏五弄。《琴议》曰:“隋炀帝以嵇氏四弄、蔡氏五弄,通谓之九弄。为隋代取士标准。”蔡文姬也有名列十大古曲的传世琴曲《胡笳十八拍》。父女两代被称为“终南琴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继承遗志等。《中华孝道(二)》邮票,选择二十四孝之外的“文姬续书”上邮票,确实慧眼独具。这和2014年发行《中华孝道(一)》邮票,选择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孙思邈“学医疗亲”一样,扩展延伸了中国孝道文化的范围与内涵,突出了一种大孝,可以说是忠孝两全,把孝敬父母与感恩国家,服务人民紧密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可以说没有一个爱国者不爱自己父母的。

蔡琰(蔡文姬)的名字还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79年正式命名为310座水星环形山的名称之一。成为一颗闪烁在太空中的明星。她的才学,她的孝道,真正是孝感天下。

朱文杰:1948年生于西安,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 《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邮票上的美丽陕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