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输了战争丢了性命,还给赵王背了几千年黑锅

自从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落败,身为主帅的赵括不但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还以“纸上谈兵”的典故被人嘲笑了数千年,成为眼高手低的代名词。那么长平之战的失败真的只是赵括一人的责任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秦赵之间的上党之争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赵孝成王贪图小利,抢走了秦昭王视为囊中之物的上党郡,为以后的长平之战埋下了伏笔。如愿得了上党郡的孝成王也没忘记秦军的威胁,把老将军廉颇调到了长平去抵挡秦军。

赵国得了上党郡没两年功夫,就被秦国重新的夺了回去,秦军进而直逼赵国边境。老将军廉颇确实很有一手,他在长平接连布下了三道防线,最终把秦军抵挡在第二道丹河防线之前。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依靠壁垒拖住了数十万的秦军。秦军大将王龁数次攻击都没能攻破,反而损失了不少兵力。最后两军成了骑虎难下之势,在长平展开了长期对峙。

两国军队加起来有数十万的人员,每天的吃喝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秦国虽然国富民强,然而秦军远道而来补给线十分漫长,秦军每日所消耗的粮草又非常巨大,渐渐地也快承受不住了。赵国的国力远不如秦国,所以情况更不容乐观,数次遣使者去齐国借粮都空手而归。面对国内巨大的经济压力,赵孝成王渐渐地沉不住气了,他希望廉颇能主动出击,尽快的击退敌军。

其实廉颇采用坚守的策略是正确的,对面的秦军其实压力也非常的大,两年的对峙早已耗尽了秦军的耐心。老将军廉颇坚守不出,用兵沉稳老辣,根本不给秦军可趁之机,他想把秦军慢慢的耗死在长平。这一点也是大大的出乎秦国的意料。

秦国也意识到廉颇不除,秦军是胜利无望。于是秦国的宰相范雎利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已经老了,秦军现在最怕的人是精通兵法的赵括。急于求胜的赵孝成王于是赶紧用赵括替换了廉颇,把赵括任命为赵军的主帅。其实临阵换帅赵王也是迫不得已,赵国已经没有能力再和秦国耗下去了,必须尽快展开决战,早日击败敌军。

在赵国把廉颇撤下的同时,秦国也把主帅王龁换成了杀神白起,这一切赵国还蒙在鼓里。年轻气盛的赵括到了长平之后,根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纪轻轻的他哪里知道秦军的厉害?命令部下主动出击,最后落入了白起的圈套,最终战败身死。

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的失败而告终。赵括身为主帅,对于战败当然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如果不是赵孝成王求胜心切,中了范雎的反间计,把老将廉颇给换了下来,赵军也不会败的这么惨。所以说,赵括是替赵孝成王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堪称史上第一黑锅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