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子女,3个院士,6个专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梁启超是举世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之所以能有此卓越成就,离不开他的家风、家教。同时,他在整个家族链条中又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既受益于优秀的家教与家风,又继承和丰富了这个家族的家教与家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既有中国传统儒学做根基,又能得风气之先,融会西方近现代科学精神,这些都充分体现在他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之中。

梁启超有九个儿女,分别是: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梁思庄、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他们中有三人成为院士,其他几位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被称为“满门俊秀”:

梁思顺(令娴)(1893~1966),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1901~1972),长子,学于清华、宾州大学、哈佛,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梁思永(1904~1954),次子,毕业于哈佛大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中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梁思忠(1907~1932),三子,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1986),次女,毕业于麦吉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门语言。

梁思达(1912~2001),四子,南开大学硕士毕业,著名经济学家。

梁思懿(1914~1988),三女,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活动家。曾于芝加哥、纽约社会学院任教,新中国建立后回国,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

梁思宁(1916~2006),四女,曾就读于南开大学。后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1924~2016),五子,辛辛那提大学博士毕业。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氏一门,九朵奇葩,这在中国历史上怕也是十分罕见的,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梁启超的教育观。

清末民初梁氏家人合影。右起: 思成、思忠、桂姝、瑞敬、思庄、思顺、思永、瑞时、祖生。

中西合璧的为父教子之方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既有中国传统儒学做根基,又能得风气之先,融会西方近现代科学、民主精神,这些都充分体现在他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之中。

他从祖父和父亲那里秉承了以“义理”“名节”为立足之本的家风家教,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精神陶冶和人格培育;但区别于祖父和父亲的,是他赶上了一个西风东渐的时代,其眼界和心胸都大大地扩展了。西方近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个性、启发式教育等理念,不仅使他感到惊讶、新奇、别开生面,也让他看到了开启民智、改造国民、培育新人的可能。

然而,中国当时所实行的教育实在是太糟糕了。梁启超曾非常痛心地说:中国人有两大厄运,不幸都发生在童年,女性躲不过缠足,男性逃不脱科举。由于国家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一个人只有通过科考,才能得到功名富贵。所以,乳臭小儿都被家长强迫着读《四书》《五经》。这种情形在当时非常普遍,一点也不奇怪。他举例说,譬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汉代的学者和宋代的学者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常常写了数千言都说不明白,现在却要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跟在老师后面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怎会不伤害孩子的心智和身体呢?事实上,正是科举考试这根指挥棒,犹如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着所有莘莘学子的命运。这样的教育完全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长此以往,他们的心智被禁锢,他们的品性被沾污,他们的志气被消磨,他们的人生被引入歧途,从而变成一群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苟且偷安、不辨是非的废物。

清代的家办私塾

针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他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设想和思路,有些具体做法现在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但在百余年前就能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提出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启发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梁启超恐怕是第一人。

发自肺腑、自然纯真的父爱

面对九个性情各异、生长环境又完全不同的子女,梁启超如何实行其教育主张?他的为父之道,又有哪些是常人所不及的呢?他在写给孩子的许多信中反复提到一点,就是发自肺腑的、自然纯真的爱。他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这是一种博大的爱,包容的爱。

梁思成是梁家的长子,梁启超对他的期待和关心自然更多了一些。梁思成在学习方面非常专注,全力以赴,好学不倦,同学们都很佩服他这一点,梁启超也不为此担心。但是,他却很担心思成的身体。他每次写信给思顺都要询问:“思成身子究竟怎么样?思顺细细看察,和我说真实话。”半年以后,梁启超又在信中和思顺谈起思成的身体:“思成体子(身体、体质) 复元,听见异常高兴,但食用如此俭薄,全无滋养料,如何要得。我决定每年寄他五百美金左右,分数次寄去。”他还对思成说:“你常常头痛,也是令我不能放心的一件事,你生来体气不如弟妹们强壮,自己便当自己格外撙节补救,若用力过猛,把将来一身健康的幸福削减去,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仔细体会他的这番话,梁启超对于梁思成的担忧,似乎并不全在身体,更在他的精神和治学方法,在同一封信里他还说道:“我这两年来对于我的思成,不知何故常常像有异兆的感觉,怕他渐渐会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跃然纸上。

这种爱不仅惠及他的子女,也无私地给予了女婿和儿媳。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后,他写信给二人,表达他的喜悦之情。他写道:“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有一次,他读了一整天的书,晚上又喝了点儿酒, 有些醉了,于是,“书也不读了,和我最爱的孩子谈谈罢”,便在信里和思顺聊起了家常,称赞女婿周希哲“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便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他在世期间,成家的孩子只有思顺和思成,两个孩子的婚事都是他“包办”的,对此他颇为有些自得,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为之一。在他晚年,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都在国外,或工作,或读书,这些孩子没有不盼着他来信的,常常是两三个礼拜接不到他的信,就撅嘴抱怨。百忙之中,给孩子们写信,也成了他的最大快乐和享受。

1934年,梁思宁、梁思懿、梁思礼、梁思达(由左至右)在天津“饮冰室”前合影。

造育新民

梁启超作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工作、生活、健康,更对他们的品性、为人、立身、处世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而且是学做一个现代人。他讲到求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老实不客气地告诉年轻人:“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有人会不会想起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二者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后面再说。现在我们所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实现他所说的做成一个人。

他说:“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 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不惑——梁启超对子女的学业十分重视,认为这是立身的根本。他对思成、思永、思忠、思庄这几个大孩子,从选择专业到指导学习,再到毕业后的求职,甚至以后的生计问题,从不敢掉以轻心,总要亲力亲为,尽量作出妥善的安排。他们毕业以后,不说成名成家,至少先求得能在社会上自立,有自己的事业。他向孩子们传授治学的方法,强调要细密而踏实,不贪图虚名,也不急于求成。

不忧——梁启超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总结出一点,就是要在生活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确立美满的人生观。他最怕自己的孩子消极、气馁、悲观、忧郁,就告诫孩子们:“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

不惧——怎样才能做到“勇者不惧”呢?他认为需要做的事有两件,第一件叫做心地光明,他曾说:“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只要襟怀坦荡,就没有什么可怕的。第二件,要练就抵御各种诱惑的本事。他看到了社会上有很多的诱惑,而人又极易为各种欲望所左右,如果真的让“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了。他这里不是危言耸听,故意在吓唬谁,而是真的相信,“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所以,他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在磨炼意志上下工夫,不要“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也以此教育孩子,他曾多次与思顺谈到:“切勿见猎心喜,吾家殆终不能享无汗之金钱也。”

他在这里所说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其实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普世价值。我们看到,梁启超教育子女,就以这三件为究竟。有人不相信中国文化传统中包含有普世价值,怕是少有梁启超的慧眼和慧心。

很显然,梁启超在性情、品格以及眼界、胸怀等诸多方面都高人一筹;他的家教,也往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像一个辛勤的园丁,多年的浇灌,终于结出了硕果,九个子女人人成才,本身就是对国家、社会所作的巨大贡献。而他的为父之道和家教家风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本文摘自解玺璋先生畅销图书《梁启超传》)

解玺璋 《梁启超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