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两个盗洞,这三十座古墓和文物不知何时才能重现!

近日,大明市新区南山路工程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接近尾声。今年5月14日,县文物部门接工程办公室报告,发现两个盗洞,立即赶赴现场实地踏勘,并上报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5月15日,正式开始发掘工作,到目前已持续两个多月。本次考古发掘工作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有关专家的直接指导下进行,也是我县文物部门首次规模之大,规格之高的考古发掘。

这次共考古发掘古墓葬30多座,从三国太元五年(公元255)至明代跨越一千多年,墓葬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大远远超过预期。出土文物共三十余件(套),包括三国时期的铜镜、银饰品、青瓷钵、古钱币等,东晋时期的青瓷虎子、碗、碟、古钱币等,唐代青瓷盘口壶、碗、灯、乾元重宝、开元通宝等,宋代青瓷罐、魂瓶、碗、碟、元丰通宝、圣宋元宝等。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但丰富了博物馆的藏品,而且是研究新昌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次考古发掘也是研究新昌从三国到明代以来墓葬形制发展的重要工作。据县文管办本次考古现场负责人石青介绍,在这个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三国时期的墓葬,墓室长7米,排水沟长8米,如此大规模的三国墓是新昌首次考古发现;并且此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三国太元五年(公元255)纪年墓,出土了保存完好的铜镜、银饰品等,在我县这样绝对纪年的三国墓是非常稀有的。

此外,在发掘的古墓葬中,有10座唐代墓葬集中排列。考古专家张恒介绍,这是十分少见的,一般都是一两座,这些墓葬在形制、风水等方面都很讲究,其中3座唐墓四周砖砌排水沟后呈 “N”字形排水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另外,东晋墓中封门砖有永和十二年、升平元年和太和五年等几种不同时期铭文墓砖,其中永和十二年铭文砖另有“石”字铭文,这对研究新昌姓氏变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考古发掘不单是发掘地下文物进行保护,更主要是通过考古发掘了解各时代墓葬形制、葬俗及社会风俗,是反映本地历史文化的各种时代记忆的载体,是保存文献、考证史传、增补遗闻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它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