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民间的皇后 高官和汉奸都垂涎三尺 日本人最终得逞

评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精华。清末时它主要以河北滦县一带的“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后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才趋于成熟,逐渐成为影响较为大的剧种。

在评剧的历史上,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虽然她身世坎坷,但并没有阻挡她成为一代戏曲大师。

她就是评剧“白派”的创始人——白玉霜。她原名李桂珍,从艺后改名为白玉霜,在当时一度有评剧皇后之誉。在20世纪30年代,白玉霜与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并称评剧“四大名旦”。

受家庭影响,白玉霜自幼学艺,曾拜著名评剧艺术家孙凤鸣为师。待她出师成名后,她的养母李氏便把她当作了摇钱树。迫不及待地拉着她成立了华北戏社,就此在京津冀一带活动并名声在外,白玉霜的名头在北平无人不知。

可在那样动荡的时代人怕没命,同样也怕出名,更何况是一直在古代广受诟病的“戏子”。出众的样貌与完美的身段,让北平的上层人物莫不想一亲芳泽,就连当时的北平市长也不例外。

1934年,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早已对白玉霜惦记已久,恨不能早日将其收入帐下,于是在一次公共场合想要邀请白玉霜吃饭。既然敢在人前相邀,他就是算准了白玉霜不敢在人前驳自己这个面子。

可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白玉霜偏偏就没有上这个贼船,当时就婉拒了。

话一出口,顿时让袁良脸上青紫不定,恼羞冷哼一声便离开。而白玉霜心知此次一定没有善了,可脸上仍旧坦然自若。果不其然,第二天白玉霜就接到北平方面的通知,以其戏曲内容下流有伤风化为理由,把她驱逐出境。

明知为何被驱逐的白玉霜自己也没有申辩,便辗转来到上海,在这里她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代。

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与钰灵芝、爱莲君合演了《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等剧,受到了上海文化界的重视。白玉霜的演唱艺术不仅折服了上海的普通观众,就连当时上海文艺界的戏剧批评家们也对她称赞有加。

在当时的《时事新报》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写的多篇文章,盛赞其水平高超,堪称为评剧皇后。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更是让她轰动了大江南北。不仅她个人取得成功,连评剧也因此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为走向成熟的剧种提供了机会。

可同样是在她最辉煌的时候,麻烦也从来没有断过。首先是与母亲草率选定的丈夫之间的矛盾,让她饱受其苦。她母亲只把她当摇钱树,后来白玉霜毅然与这个所谓的法官丈夫离婚。

作为一个伶人,同样离不开各种花边新闻的侵扰。当时上海臭名昭著的汉奸报纸《新民报》的主编吴菊痴对白玉霜心生歹意,可是白玉霜深知此人无论在个人品行还是民族大义上都是个猥琐的笔杆子。

白玉霜断然拒绝他的多次邀请,这让吴菊痴记恨下来,在报纸上大肆造谣,使白玉霜不胜其烦。后来在她母亲的多次劝说下,白玉霜便请吴吃饭。可谁知刚从饭店出来,吴汉奸就被抗日锄奸队的人打死了。

死了个汉奸本来不打紧,可日本人也早就垂涎白玉霜已久,便借这个由头,毫无证据地把白玉霜和她的母亲一起抓了起来。在被关押的两个星期中,白玉霜受到了各种残酷的折磨。被放出后,从此郁郁寡欢,落下了子宫癌的病根。

1942年秋,在带病坚持出演被禁的抗日戏剧《闺房劝婿》后,导致病变破裂,就此一代大师,走完了她35岁的历尽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