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发现者之一、先后担任国际三大拍行掌眼的她来“说瓷”,怎能错过?

摘要:图文并茂,一个看得见的入门向导。

说起古陶瓷,范冬青的话匣子打开了就阖不上。从刚满20岁时到上海博物馆陶瓷库房工作开始与“瓷”打交道,这是她大半生最为钟爱的事业。范冬青的新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取名《说瓷》,再合适不过。要把古陶瓷的前世今生讲清楚,恐怕没人比她更合适,也更有热情。“为广大古瓷爱好者提供一个看得见的入门向导”,11日下午,《说瓷》在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首发,说起出书缘由,范冬青的话语实在。

这本新书由上海人民美术社出版,也像是一个奇妙的缘分。31年前,正是上海人美社出版、范冬青所著的《汝窑的发现》,向世界宣告了沉寂千年的汝窑遗址重见天日。回忆当年情景,范冬青历历在目。那是1986年冬天,她和同事来到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据可靠线索,有人在这里发现了基本完整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11月下旬的豫中已是霜冻寒凛,上博考古人员行走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前辈们前来调查窑址时走过的土地上,像他们一样苦苦寻觅汝窑瓷器的遗踪。那些翻耕种植过冬小麦的田埂、垅沟,像一条条乌龙,灰蒙蒙的,逶迤曲折。偶见有几片被翻上来的瓷片,零零碎碎。多少年前,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等,都曾来过这里。虽付出几番辛劳,但还是空手而归。只有叶喆民曾在这里捡到过一片疑似汝窑青瓷的残片,却因证据不足而使寻找汝窑遗址这项工作止步不前。“我也久寻未果接近绝望,但我提醒自己必须坚持再坚持,耐心再耐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发现了一片天青色的小瓷片,擦了擦上面的泥土,把瓷片翻过来,一枚细小支钉突现眼前,这不就是具有汝窑瓷器特征的‘芝麻钉’吗?我用照相机记录了地理特征:清凉寺庙,招呼一起来的同事,又捡了几片这类瓷片,连夜赶回上海。没想到汪庆正先生看了后说:‘这些瓷片还不足以证明窑址就在宝丰县清凉寺村,因为你们没找到窑具。’一个星期后,我与同事折回宝丰县清凉寺村。经过仔细寻找,终于在这片冰冻的土地上发现了支钉垫圈、火照等窑具,以及43片大大小小的汝窑青瓷残片。”第二年,随着《汝窑的发现》出版,这一石破天惊的成果为大众所知。

汝窑折沿盘

时间再往前推,上世纪60年代中,20岁的范冬青从部队复员被分配到上海博物馆陶瓷库房工作,每天上班就是零距离接触宣德、成化、康熙、乾隆,唐、宋、明、清以及各种窑口和造型的国宝级珍贵瓷品,每每都是看个底朝天才肯罢休。库房工作枯燥乏味,但范冬青却觉得“老鼠掉进米缸里了”。各个时代陶瓷器的造型、釉色、圈足的区别,份量的轻重,这些在鉴定中可以用到的最重要的方面和最细枝末节的关键点,她都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20世纪70年代中,上海博物馆成立陶瓷研究部,范冬青是创建者之一,并担任陶瓷研究部主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研究水平逐渐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初,范冬青移居美国,被聘为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华盛顿史密桑宁学会、弗利尔美术馆和马里兰大学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她把收藏在这些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陶瓷逐件进行甄别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让中国陶瓷文化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在美国居住的近16年时间里,她先后受聘任职于苏富比纽约和佳士得纽约两大拍卖行的中国艺术部顾问,专门从事中国古陶瓷鉴定,经手过的古董数以万计。2008年,从纽约退休回国后,又被聘为中国嘉德拍卖行上海办事处顾问,继续从事古陶瓷鉴定工作。在业内,像范冬青这样具有东、西方文物古董行业历练经验,又先后担任过国际三大知名拍卖行掌眼的中国人,实在少之又少。

元青白瓷观音

虽为顶级专家,但范冬青并不高高在上,相反,她对古陶瓷的普及工作极有热忱,《说瓷》就是她在一年半时间里为一批古陶瓷爱好者开课所作的讲稿手记,共“十三讲”,记述了自唐代以来至宋代,中国古陶瓷的窑口、特征及其鉴定要点,文字通俗易懂,结合实物图像,更具“实战”参考价值。对于在拍场身经百战的范冬青来说,目睹新的工艺品、赝品被当成古董的不在少数,《说瓷》的出版,为有心进入收藏领域的普通爱好者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提供了一部准确可信赖的古陶瓷指南。

建窑束口盏

《说瓷》里收录的实物图片,几乎每一幅背后都有故事,登上封面的那件“鹿衔灵芝出香炉”更是首次以完整姿态在世人面前亮相。这是来自北京一位民间收藏家的藏品,也是目前完整的传世汝窑中的孤品,刷新了全世界现有汝窑存世品数目的记录。在故宫博物院所做图录里,仅录入了这件器物的炉盖部分。这次,它和《说瓷》一书同步面世,出版方为它特别制作了3D交互式全景图像,读者只需扫一扫封面所附的二维码,就能720°无死角地赏析这件精美绝伦的器物。

《说瓷》是一个开始,“这本书才说到宋代,中国古陶瓷的故事,我还会继续说下去”,范冬青笑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