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民宿的熏香雅韵

小桥流水,丝竹于耳,亭前听昆曲,雪中泛太湖,啸聚同好。一席茶,一池荷,熏香迟暮,花馔青灯。每个国人心目中的雅致生活。

宫廷医史记载各朝历代君王嫔妃都有用沉香香熏进行养生的习惯,据说,慈禧太后每日必用沉香充分香熏自己的寝宫,闻香就寝;一些阿拉伯王室贵族也保留了直接熏烧沉香,涂抹沉香油的习惯。日本王室也都有用香的习惯,日本还将熏燃沉香提升到了香道的境界。

香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从熏燃、悬佩到涂傅、饮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映了古人对"香"这种海外来物的认识以及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

从古至今,无论遇到何种情境,只要在香熏里把它点燃,自然就能保持面部表情松弛,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 芳香之始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正如范晔在为《和香方》所写的短序中说的:"甘松、苏合、安息、郁金、 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比较有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

花,焚烧的花香型香品的香气。雾,焚香之烟也似雾。

先秦时期,日常焚香的风气在上层社会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人们利用各种芳香植物香料薰染居室,达到美化环境、消除浊秽的目的。

在唐代繁荣的社会形势下,秦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香文化在唐代得到了充分发展。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还把唐代的炼香技术传到了日本。熏香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里非常流行。他们效仿由古代中国传入的香方制作炼香,最后便成为平安时代著名的六大熏香。

到了宋代有专门的香类书籍,其中记载的拟花香方就包括花香、杏花香、兰花香、木樨香、野花香等。

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就是描写焚香时的情景。

焚香的香气形如花香,香烟似缥缈的云雾,眼观雾,鼻观花,究其实质,终不是花与雾。所谓“花非花,雾非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