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战争,前线士兵每吃上一袋粮食,路上就要消耗192袋粮食

古时候的运输能力很差,拉车的牲口和押车的人也是要吃饭的,而且也没有全国的物资调动能力,另外作战体力消耗大,吃得会更多。你还要考虑战争的损耗,万一被敌人特遣队截去粮草。

还有个军队体制的问题,到汉朝为止,军队都是靠农闲时期临时征召农夫去打仗的,平时大家吃自己家种的粮食,就堆在家跟前,随吃随用,你打开仗,不能让每个士兵自家背上几百斤粮食走路吧(自备干粮的年代不是没有,所以那时候的战争往往规模距离都很小,只能持续1周左右,然后就得散伙回家了)。到了三国时期曹操的屯田制才开始兵农合一,部队平时规模性地种粮,农闲时期拉出去打仗。

另外还有个征收问题,本来你不打仗的话,征收的粮食只要给官员发工资就可以了,打仗往往是需要扩充军队的(直到宋朝中国才算正式有中央常备军“禁军”,军队供应才跟国家经济直接),换言之政府粮食开支要大大增加,你从靠近战场的地方征收,忽然过去10万人,一个小地方几天就吃穷了,而征收面积广的话,要派很多人力物力去运输——你从山西用马车拉粮食去北京,拉到了车夫自己吃掉好大一部分了。

而且还有个时间的问题,兵贵神速,为了打赢战斗,军队往往必须依靠迅速的运动,以获得战略战术上的优势,军队可以急行军,纯骑兵的机动力更好,可是运粮队的运输速度却是很难提高的——而且一匹战马如果要保证作战体力,需要吃掉的粮食是3倍于一个步兵的。这样大的一批粮食,你很难即时用慢腾腾的大车运到骑兵作战的第一线去,速度是一方面,侧翼安全也是一方面。有听说过敌后突袭的,没听说过敌后大车运粮的。

当年秦始皇打匈奴,粮食的供应没有选择就近的关中地区,因为那些地方的粮食,赢政那老小子,认为应该由自己来吃,所以前线的粮食供应任务就落到了齐鲁地区,这下好了,山东地区的官员组织当地的百姓组成运输队,从山东出发,反复穿越黄河和太行山,然后向北,进入草原地区,抵达前线,前线的秦军士兵每吃上一袋粮食,路上就要消耗192袋粮食,赶车的民夫,拉车的骡马,武装护送的士兵,这些人吃饭的实力不容小视。

过去和现在不能比,现在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过去的交通基本靠走,有些地方山路崎岖,牛自己都很难通过,更别说拉着车,即是不拉车,光是在背上驮几袋粮食,牛未必会答应,牛平时走路的速度太慢,无疑会大大的降低速度,而白白加大消耗运输徒中的粮食,而骡子和马是可以走一些不太险峻的山路,就算不拉车,也可以驮着几袋粮食行进,骡子和马的性情一般都比较温顺,容易听话,而且走路的速度不慢,牛容易发脾气,牛脾气一旦上来,说不走就不走,严重影响速度,再有,在平原地区,四匹马可以拉着车朝一致的方向狂奔而又不导致车散架,牛一旦狂奔,很容易不听指挥,把一辆粮车拉散了架。

古人也不就光是被动的从产粮区调集粮食,古人采取的对策是囤粮,在靠近前线的地方,选择易守难攻的地方筑城,派士兵把守,平时就往城里囤积粮食,遇到战事,则从这个城提出粮食支援前线战事,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刘邦的根据地在关中,粮食就是集中在敖仓地区,敖仓东面就是中原地区了,粮食从敖仓运输到前线,比从关中运,要节省不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