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寻访世外高人而不得,贾岛写下这首20字唐诗绝句流芳百世

在古代士大夫心目当中,江湖之远和庙堂之高是他们人生的两个不同归宿。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若得到朝廷赏识、仕途顺利,就会一心一意的走好仕途,不负功名;若在仕途中接连受挫,则会更多的渴望江湖之远的悠闲。或许是一舟一杯酒一老翁,但是那份自在是庙堂之人不会理解的。

然而,在古代士大夫的视野当中,他们的路很难选择,而且往往在矛盾之中。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实也是更渴望自由的生活。所以在很多诗人的笔下,在庙堂之高之时无不羡慕江湖之远的隐居之人,甚至不惜路途遥远前来拜访。

比如贾岛。

贾岛一生很悲剧,早年出家为僧,有才却总也没有机会。后来被韩愈收为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参加科举依然没有能够有好的功名。他的内心很矛盾,是就此告别科举终老山水呢,还是一心追求功名呢?两方面都不舍得,所以才只能一方面复习准备考试,另一方面也渴望潇洒自在生活,时常去拜访那隐居高人。

而他最著名的一首唐诗,就写于贾岛山中寻访世外高人而不得之时。虽然从未金榜题名,但是这首20字唐诗绝句却让他流芳百世。且看:

这首诗的题目是《寻隐者不遇》,是贾岛最有名气的作品之一。虽然篇幅很短,而且用字也极为简单,但是其中却蕴含着言之不尽的韵味,以至于流传千年,依然在今天取得很多读者的共鸣。

古诗的内容很简单,就如题目所说,贾岛到山中拜访一位世外高人,但是“不遇”。这个“不遇”题目中说明了,但是在诗歌中的体现,是依靠诗人和童子之间的对话来表现出来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诗人贾岛来到隐者隐居之地,但是并没有见到本尊,只看到了隐者的书童。所以诗人发问,你的师父去哪里了?童子回答“师采药去”。世外高人在山中隐居的日常,就是如此这般的工作。

然后后两句还是童子的回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说师父肯定还在这座山当中,只不过由于此地峰峦叠嶂,再加上密林丛生,无处去查找师父的足迹,只能等他回来了。

可以想见的是,在童子回答后面两句的时候,诗人肯定也进行了发问。既然“师采药去”,那么接下来就会问,到哪里采药去了?如此才能够和后文中的这两句相匹配。但是中间虽然省略了诗人的再次发问,却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

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贾岛的这首唐诗,也进一步的告诉我们,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没有什么不能入诗,也没有什么人不可以写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吟诵;大至国家方略,小到儿女私情,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而且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实在是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贾岛虽然一生失意,但是这首诗却让其流芳百世。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