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珠最精彩部分:西周贵族组佩

西周是孔子理想中的国家模式,以礼乐制度明尊卑、别贵贱,符合孔子“仁”治的理念。周人逐渐羽翼丰满、势力强盛、最后翦灭商王,最终建立了礼乐制度的周王朝。

周武王灭商后,所征服的地域范围是商代的数倍,为了有效的控制地缘,武王采取了诸侯分封制度,这意味着王室和贵族阶层内部的进一步等级尊卑的划分。这样“组佩”成了贵族等级的个人标志,实际上组佩也是礼乐制度的组成之一,而周人最重要的礼制表现在青铜“列鼎”的数量和组合方式的规定。

西周的组佩是古代珠子当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山西曲沃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的玉组佩,形制和材质十分的丰富,有玉璜、玉圭形佩、束绢形佩、玉贝、玉管和各种珠子管子,材质包括透闪石玉、地方玉料、红色玛瑙、萤石和人工的费昂斯珠。

《周礼》中有对组佩的详细记载“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蚌珠以纳其间”,孔颖达在《礼记正义》卷三十解说的比较细致,“凡佩玉必上居于衡,下垂三道、穿以蠙珠,下端前后以悬于璜,中央下端悬于冲牙,动则冲牙前后触璜而为声”。从现有的出土资料来看,西周的组佩至少有项饰、腰佩、腕饰三种大的类别。

项饰的装饰主题是璜,与其他各种材质和色彩各异的珠子搭配穿系而成;腰佩的主题是一种为擎领的梯形玉牌,下面悬垂多列各种材质和色彩各异的珠串,梯形玉佩一般都有繁复精美的纹饰,有的还镶嵌绿松石;腕饰上的珠子和玉坠子则比较活泼多样,似乎上生活化而非制度化的装饰。这其中与身份等级的联系最紧密的应该是项饰。

我们暂时按照一般的说法是,将凡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玉器组合而成的玉佩称为“组佩”。

上面介绍了项饰、腰饰和腕饰的组成,下面介绍一下主要的组佩遗址。其中以三门峡虢国墓地、山西曲沃晋侯墓地、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位典型代表。

20世纪70年底在河南三门峡发掘了虢国一代君王虢季的墓葬,两次挖掘共出土玉佩44件,其中大型组佩3套,包括君王虢季墓出土的“七璜连珠”和虢季夫人墓出土的“五璜连珠”组佩。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多璜佩”,这件组佩出土在穆侯夫人杨墓中,应该是项饰。组佩总长超过2米,由玉璜、冲牙、玉管、蓝色棱形的费昂斯珠、红色玛瑙珠、红色玛瑙竹节管共204件串联而成,其中玉璜的数量达45件。我们相信这是任何佩戴长度达2米的项饰、或者从颈部穿戴、身前背后各悬1米?

佩戴有珠子及其他构件组成的形式复杂有序的个人视频并非中原贵族所独有的,古代埃及法老和贵族、祭师、宫廷护卫等都佩戴者形制不同的珠饰。埃及壁画和数量惊人的出土器物无不反映着那种奢华的面貌。

在礼乐制度衰败后,西周式的贵族组佩也逐渐式微,特别是那种长及膝下、以节行止的项饰基本消失了。最大的不同是悬挂在腰部的组佩大为流行起来,从战国起,这种悬挂腰间的腰佩成为最主要的组佩形式延续开来。各种材质也竞相争艳,齐国有冷艳通透的水晶组佩;洛阳有悬挂玉舞人的金质项链等等。

秦时组佩中断、直到东汉、玉组佩以新的装饰形式作为官方輿服制度被规定并延续下来。东汉明帝白玉大佩;晋代天子白玉垂组;唐代君臣佩玉、天子白玉、公王玄玉;宋代玉衍、蠙珠、金兽面;明代复古风起,衍、瑀、琚、珠悉数古法,冲牙相触,玉滴有声,风度俨然。玉组佩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装饰形式延绵里数千年。

西周时,人们对“美玉”的界定还是相当宽泛的,周人还没有在矿物学上给美玉分类,除了和田玉一类的透闪石玉,我们今天说的绿松石、玛瑙、水晶等半宝石,在当时都属于美玉。

西周组佩上常见的各种形制的坠饰。他们是玉璜、束绢佩、盾形佩、兽面、蝉、蚕、玉、鸟等以及其它丰富的动物题材。其中束绢佩、盾形佩和蚕蛹等几种坠饰流行的时间大致旨在西周,春秋时期基本衰落了。束绢佩是刻意模仿束绢形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蝴蝶结”,这种形制还有用在青铜器制作的马节约,后者是西周贵族车舆上的机械零件。

组佩中的管子有素面五纹的玉管、龙纹玉管、旋纹玉管、束腰型玉管、竹节型玛瑙管、几何纹管、萤石管、蓝色费盎斯等;珠子常见的是红色玛瑙珠子、萤石、玉珠、绿松石、煤晶石等等。

西周组佩上的“龟背”珠,是乌龟最早出现的题材,实物最早的资料可以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也有出土记录。先民制作乌龟用意何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显然是当时早期社会非常受欢迎的题材。一般作为节珠穿系在组佩上,使用的材质有玉、煤晶、绿松石等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