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握清朝2倍兵力,一路北上,攻到长江,为何最终却失败了

1673年,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决定,同年吴三桂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自称为兵马大元帅,并将矛头指向朝廷,由此开始进军北方,一时间各地农民,奴仆都纷纷迅速响应,形势大好,然而已饮马长江的吴三桂,兵力是大清的两倍,最终却反清失败,这是为何?

在起兵之初,吴三桂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阻碍,清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毫无反击之力,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吴军就占领了六个省,吴三桂还将自己改称为“吴王”。已经统治大清三十余年的康熙也感到了惊慌,于是赶紧调动全国可动用的资源来进行平叛,但经过数次大战后,清军的兵力已经不足二十万,但吴三桂一方已经发展到了四十余万,实力如此悬殊的对决,吴军怎么会失败呢?

与其说吴三桂优柔寡断,倒不如说康熙的“英明神武”,在大好形势下,刘玄等谋士力劝吴三桂挥军跨过长江,但年迈体衰的吴三桂却再三犹豫,而康熙正是抓住了这个时机,开始对各地反叛藩镇进行招安,只要他们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还加官进爵,这对吴军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本想依靠长江与清廷对抗的吴三桂,这下不仅失去了进攻中原的好机会,还被康熙夺走了民心,没有支持,谁还敢替他打仗。再者就是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琮,他与镇守广西的孙廷龄产生矛盾,两人为此大打出手,可以说在内部的矛盾严重消耗了这支庞大军队的自身力量。

1687年,吴三桂病死,失去得力统帅的吴军在吴家子孙的带领下与清军又纠缠了三年,最终被彻底击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