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武将劳苦功高,死后为何不能获得最高谥号?原因全在一个人

中国古人,特别是那些胸怀大志、身处高位的人,都希望自己能载入史册、流芳百世。而皇帝们和大臣们更是如此,所以谥号对于一个人是很重要的,相当于对一个人生前的功劳和在君王心中的地位分个等级。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谥号就是一些官员们追求的身后名。文官的最高谥号是“文正”,武官的最高谥号就是“忠武”。历史上得到“忠武”谥号的英雄们都是哪些呢?

三国时期知名度特别高的诸葛亮,生前兢兢业业地帮助刘备打天下,是功劳满身的谋士,刘备死后他又心甘情愿地辅佐他儿子刘禅,如此忠心耿耿,死后谥曰“忠武侯”。其实在诸葛亮之前,“忠武”谥号并不是最崇高的封号,就是因为赐给了诸葛亮,才成为后世武将追逐的至高荣誉,这不仅说明了诸葛亮在君主心中占有很高地位,还表现出了后世对诸葛亮的仰慕。东晋时期,有三个人获得了这个谥号,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功盖诸葛第一人”的王猛,他是十六国时期的前秦丞相,政绩斐然,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也是当之无愧的最高武将。

唐朝谥号“忠武”的有五人,最著名的就是助李世民登上皇位的尉迟恭和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到了宋朝,只有四个人,其中岳飞可以说是我们的国民英雄了,他抗金爱国,背后还刺着“尽忠报国”四个字,却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处死,后来宋孝宗给他平反追谥了“忠武”,也算是洗刷冤屈了。元朝的时候获得这个谥号的人很多,有十人,但是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和其他人比起来不算很高。明朝有六位,清朝有八位,清朝获得“忠武”谥号的一共有八个人,其中七个人都是因为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将领,还有一个是张勋,张勋死的时候,清朝已经亡了,但当时溥仪还住在紫禁城里,为了感谢张勋的“忠诚”,就谥号曰“忠武”。

历史上还有很多英雄在现在的人们眼中也是可以封赐这个最高谥号的,比如关羽、卫青、霍去病等,那为啥他们没有被封赐呢?笔者认为,除了实际的政绩和战绩,臣子们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皇帝觉得你当得起这个谥号你就当得起,觉得你当不起,即便你劳苦功高,也还是够不上。小伙伴们,你们怎么认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