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对大家闺秀的定位:女德与女功,古代女子也是不容易

在古代,对女子的标准就是成为大家闺秀,像《女诫》《内训》、《女训》等书,不仅流行于宫中,而且颁发天下,成为天下妇女的必读书,乃至行为准则。上至皇后下至普通百姓,上行下效。一些士大夫秉承君主的旨意,将有关妇女礼教的内容列为四礼之,藉此作为规范寥庭伦理生活的基本准则。

如吕坤就作有《四礼翼》一书,在关于妇女礼仪准则方面,就包括“女子礼”与“妇人礼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女子礼从口腹、从命、节俭、职业、卑逊、言语、衣服、佩饰雅素、书史、女容勤励、性情等方面规范未婚女子的行为与生活;妇人礼从拜跪、居室无遂、内谮等方面规范妇女的行为与生活。

古代教育女性的书籍又称为“女教书”。以明代为例,教育女性的教材为《女四书》,这四书分别如下:

《女诫》为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所著,全书分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共计7篇。

《内训》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教育宫中妇女,采辑“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诲,於永乐二年(1404)所编著。流传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

《女论语》为唐朝女学士宋若莘撰著。体例仿效《论语》,今存《女论语》有十二章,分为: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和、守节。语句均为四言韵文,亦非问答体。每一章都详细规定古代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世事理。

《女范捷录》为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此书分有统论、后德、母仪、鸡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11篇。宣扬古代的“贞妇烈女”与“贤妻良母”等事迹。

这些女教书在当时发行刊刻相当繁盛。通观这些女教书可以发现明代大家闺秀所受的教育,除了基本的识字以外,其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女德”与“女红”两个方面。

古云:“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之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女德是传统女子教育最主要的一部分,比如提倡“女德无极,妇怨无终。”“肃穆妇容,静恭女德。”等等,皆是要求女性修身养性,培养女德。

永乐朝时,仁孝皇后徐氏所作《内训》,其中论妇女德性云:“贞静幽闲,端庄诚一,女子之德性也。孝敬仁明,慈和柔顺,德性备矣”,让广大女性同胞能安静柔顺,不生事以致祸,不娇态以取媚。提出闺德(在家),妻德(对待丈夫),妇德(对待公婆、个人贞德),母德(对待子女)。

为什么要提倡这些呢?第一,女子是家中“主中馈”的人物,自身的德行影响着家中成员,若是女子无德,外不能掌家,内不能助夫。第二,母教为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好女子可以旺三代,一个坏女子可以毁三代。第三,有德行的君子即便身居家庭之中,亦能将良好的德教广行四方。而家中女子“相夫”功不可没,自然女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有德行的女子安稳地居于家中屋檐之下。

如果说女德是女性的立身之本,那女工则是古代女性必备技能。所谓女红,事实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妇女所必须具备的“女事”,如纺织、缝纫、刺绣等技艺;二是“主中馈”,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也就是会炒菜做饭。

在明代的女教书中,对女红之事也相当重视。如赵南星在《女儿经注》书中,开篇就把“四德”的內涵,将“女红”当作四德之一。他认为,“功是女子的功夫,不管是纺织刺绣还是端茶做饭务必要用心”。

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自然出现许多女功优秀者,如三国时期的吴王赵夫人就有“三绝”绝活:可在指间以彩丝织成龙凤之锦是为“机绝”;能用针线在方帛之上绣出“五岳列国”地图是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罗丝轻幔是为“丝绝”。

再如唐代永贞元年有一奇女子卢眉娘,年仅十四就能在一尺绢上绣七卷《法华经》,字仅粟粒之大。而明代顾绣出类拔萃名扬四海,其中也少不了刺绣高手韩希孟的功劳。及清末民初也出现一名女红刺绣专家沈寿,还曾入宫廷传授绣艺。

其实这些都是礼教的产物,古代生活乏味,女子又不能出门,又没有其他娱乐,学习女德是为了将来好嫁人,学习女功是为了将来操持家务。

她们一生基本不外乎主厨纺织及相夫教子三个方面的活动。而对待自己,则必须勤俭持家即所谓的“女德尚俭”,衣服佩饰、饮食等,崇尚雅素之风,耻奢华之尚。

虽然礼教要求女子必须学女功,可是谁又愿意年年岁岁做这些劳什子玩意儿,一切都是生活所迫。唐代诗人秦韬玉就写了一首《贫女》诗,把一位擅长针黹的女红,却怨恨替别人做嫁衣裳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可见古代女子做女红不仅是社会要求,也是养家糊口的必备技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