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当权 秦朝真的能二世三世以至万世秦朝灭亡的真相没那么简单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皇子婴不战而降,迎刘邦入关,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王朝正式宣布终结。秦帝国的灭亡犹如惊鸿一瞥,虽然仅仅在历史的轨道里行驶短短十几年,但却留给了后人无数探讨的问题,比如曾兼并六国,不可一世的秦国为何被一帮农民给了结了?

大都数看客认为,秦的灭亡是二世的暴政,嗜杀亲族功臣,连当初为其谋划权位的李斯也难逃一死;其次赵高擅权,误导二世,借势排除异己,以致于朝廷腐败,秦政府一时失去重心,于是各地揭竿而起而倒秦。赵高擅权有一定道理,但胡亥继位也不过一年之久,第二年陈胜、吴广就反了,他二世再残暴不仁,这一年的时间也得有个度吧。有人说,如果当初是扶苏当政,秦国或许能转危为安,将局势扭转乾坤,但事实真能如此吗?

不可否认,秦朝的灭亡与秦二世,赵高等人脱不了干系。但仔细分析一番,秦朝的灭亡其实更多的是秦始皇时埋下的隐患。那么再这短短的十几年间,秦始皇时如何为自己埋下火药的呢?

如果用一个词给秦始皇的政权概括一下,那么这个词应该就是“急政”。

自战国以来,北方匈奴一直是各国的心腹之患,一个国家除了在政治上时刻与其他各国相互周旋,还得时刻提防着北边的匈奴侵犯,尤其是秦、赵、燕几国,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真不是滋味。就像一个人在前面走,后面总有人时不时的挠你一下,你又不能回头去收拾他,但总得想个法治治他啊!于是各国在各自的境内修筑长城来提防匈奴南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令蒙恬北击匈奴,收取河南之地(今天的河套地区)然后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给连起来,筑成一道新的防线。而这修筑长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常年的战争使得全国人口大量减少,这是其一;再说这刚打完战,哪还有那心思去干这事。没有那么多的人怎么办?于是就有了“七科谪”(指被征发到边疆服役的七种人,包括囚徒、贱民、少数民族等)和“闾左戍”(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秦代指主要由雇农、佃农等构成的贫苦人民)这样的制度,秦始皇北击匈奴和修长城的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些人。此外,秦始皇名义上不征发闾左之人,但在实际中却大量征发,结果就是导致各地起义四起,陈胜吴广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大量使用民力,只是秦始皇为大秦帝国安下的第一个定时炸弹。

秦国能统一六国,驰骋中原,耕战制度的实行是一大支撑点,可谓是秦国立国之基。但所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国依靠耕战制度强大起来,但也因为耕战制度而灭亡。秦国能跻身战国之首,成为后起之秀,靠的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而耕战制度就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耕战制度消除了阶级对立的局面,使得秦国在短期内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耕战制度说直白一点就是军国主义扩张,军人们依靠杀伐而取得军功,跻身爵位。但秦统一六国后却依然实行这样的制度,不是说战后实行这种制度不好,而是非常的不好。军功制度虽然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军人们依然依靠军功进爵而忽视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生产呈现畸形状态。而在战后的秦国是亟需全方面的发展,修养生息。对于当时的秦国而言,天下分割太久,突然统一了,突然又要管理那么大的地盘,总之什么问题突然之间就来了,对一个新生的封建体制国家的政治体制缺乏认识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各国发生叛乱,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即使这样六国遗民也是口服心不服,在秦始皇统治时不乏挑事的人,但大都不成气候。直至秦国的社会矛盾被推到了风口,这个矛盾突然就爆发,陈胜、吴广就是触发这个矛盾的一把火,而各国也纷纷响应,其中就有后来长达四年之久楚汉之争的两位主角——刘邦、项羽。

政治体制的漏洞,使用民力过甚,这两个点足以要了秦朝的性命。所以,即使是扶苏替代胡亥也只会延缓秦朝灭亡,也无非是在历史文献上多留下几笔功过而已。

秦国政权虽然仅在历史长河中流淌了十多年,但却在这条河中激起了千层浪,开通了一条东流大道,为之后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一系列基础,可以说,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大都是在秦朝的基础上缝缝补补而形成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