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才子:他和苏轼齐名,是南宋的词人,但他还有另一层身份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种文武全才,纵观整个历史也是极为少见的。南宋的辛弃疾,是能和苏轼齐名的词人,因为他写的词过于出色,导致了我们在主观上认为他是一个文人,而忽略了他的另一层身份——抗金将领。

得知他是一位武将的时候,我整个人都非常吃惊。在读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之时,我以为这只是一位文人想要报国的愿望,没想到这些事情他都是经历过的。回看辛弃疾的作品,虽然主题颇多,但是关于沙场的也不在少数。

辛弃疾生在北方,年少的时候北方就已经被金人占领。他的父亲无奈之下做了金人的官,但是每天都想和金人殊死一搏。而且在他长大的过程中,见识了金人是如何欺辱,压榨汉人的,国家之仇,家族之恨,让他立志要恢复中原,一雪前耻。

在金人举兵侵犯南宋的时候,对后方百姓的压榨也到了一个极致,各地纷纷起义反金,21岁的辛弃疾也参与其中,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因为势单力薄,所以他投奔了当时耿京率领的起义军,开始了自己的抗金生涯。

进入队伍后的他不被重视,只因为他更像是文官,所以耿京就给了他一个掌管帅印的职位。和辛弃疾一起投奔起义军的还有一位花和尚叫义端。他本来是受不了寺庙的生活,所以跟着跑出来了,没想到进了起义军之后,日子更难熬了。

所以他在一天晚上,偷走了帅印,打算交给金人,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结果辛弃疾穷追不舍,在半路上就拦截到了义端。面对这种贪生怕死,还妄图投降敌国的队友,辛弃疾毫不手软,手起刀落,直接让义端身首异处了。也是这次辛弃疾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

之后辛弃疾劝说耿京归顺南宋,经过耿京的同意之后,一起去都城领取圣旨,结果回来的时候内部出现了叛徒张安国,他带兵杀了耿京,打算把人头献给金人,起义军也因为群龙无首纷纷逃跑,辛弃疾听说之后大为恼火。

他亲自带了五十个人,骑着马冲到了金军的营地,不仅袭击了金人,还把张安国抓回来了。要知道当时的金军可是有几万人,在这种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还能活捉叛徒,不得不说辛弃疾的武艺还是十分高强的,不然又怎么能够安然退出来呢?

辛弃疾在归顺南宋的时候,只有25岁。意气风发的他踏入了官场,希望能有一番大作为,可惜的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不论他怎么出色,也是不会受到重用的。这也让他年少时候许下恢复中原的誓言,终究没能实现。

初到官场的他根本不知道南宋打算和金人议和,所以他对北伐的事宜表现的非常积极。时间一长就遭到排挤,让他担任的都是一些地方官员,基本上是负责整顿地方的政事和治安,这种官职对他来说和闲职是没什么区别的。

就这样辛弃疾在官场生涯沉浮,最终也没能受到重用,这也是我们在他的词中经常看到他独自感慨的原因。后期的他意识到了自己性格刚毅,不适合在官场生存。于是他早就已经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他被弹劾免官之后,就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年的赋闲生活。

这期间他的作品主题从沙场转变为了感情和田园生活,词句大多都表达了他在被贬之后,旷达的心境。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从未衰减。既然不能上阵杀敌,他就把手中的笔当作了锋利的武器,在词句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想大材小用也莫过于此,能在敌军之中肆意冲杀,这种气势也只在赵云,秦琼身上见过。但是他却向我们证明了,自己也能像那些名将一样英勇。当时英雄岳飞已经被谋害,如果赵构能幡然醒悟,重用辛弃疾,谁有能保证他不会成为一代出色的将领呢?

不过不论怎么惋惜,时间都无法倒流,虽然没成为名将,但却被人以才子的身份铭记,不论怎么样,在后世终究留下的是美名。我想即便是他晚期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都是旷达,他肯定也是有所遗憾的吧。中原未能收复,没办法亲手把金人赶出国门,也许这些才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