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婚、晚婚,这个今时不同往日的话题,竟都是出于人口的考虑

资料显示,我国古代各个朝代对男女结婚年龄都有规定,男子结婚年龄规定在15岁到20岁之间,女子结婚年龄在13岁到17岁之间。例如:

齐恒公规定男子二十娶妻、女子十五嫁人;

越王勾践规定男子二十娶妻、女子十七嫁人;

汉惠帝规定女子十五以上到三十岁没有嫁人的,需要收缴罚款六百钱(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唐太宗规定男子二十、女子十五之后必须结婚;

宋太宗规定男子十五娶妻、女子十三嫁人;

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娶妻、女子十四嫁人;

大清通礼规定男子十六娶妻、女子十四嫁人;

据说,孔子19岁时结婚,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班昭14岁时嫁给曹世叔为妻,在小说和戏剧里面经常听到媒婆介绍女子时常说“年方二八”,如此看来古代女子出嫁一般都是在16岁。那么,为什么古代人都结婚这么早呢?

资料表明,古代结婚较早的人群中,一个是皇帝和太子,一个是缺少劳动力的农村家庭。

周文王十五岁的时候有了儿子周武王,但周武王属于次子,他有个大哥叫伯邑考。

汉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十一岁时娶了六岁的皇后上官氏,汉昭帝在位十三年,因病驾崩时才二十一岁,这时候的皇后上官氏年仅十五岁;后来汉宣帝即位因辈分比汉昭帝小两辈,要遵上官氏(汉昭帝的皇后)为太皇太后,从此,十七岁的上官氏开始了近四十年的守寡历程,最后寿终正寝与长乐宫中。(2002年11月播出的《乌龙闯情关》就是讲述的这段时期的故事)

唐太宗时,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被封为才人,之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皇室结婚年龄大体上都差不多!

而古代农村,很多家庭为了多一个女劳动力,在幼子八九岁或者出生不久,就为自己的儿子寻找十七八岁的女子进行婚配。由于年龄悬殊、感情不融洽,做妻子的往往深感痛苦,如反应这一现状的一些民谣:十七八岁的闺女九岁的郎,晚上抱着上牙床;十八岁的大姐周岁的郎,妻大郎小夜夜愁;等到日后郎长大,奴家已经白了头等等。

在古代农村,有些并不富有的家庭比较流行童养媳,就是男孩家长将别人家的女孩从小养在自己家中,等到长大了再与自己儿子结婚。童养媳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差,一般是因为男女双方家庭都比较穷:女方无力养活女儿,或者是债务缠身被迫把女人送人;男方家中贫困无力支付聘金办理结婚仪式,收童养媳可以节省很多开支。

综上所言,古代早婚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生存需要和现实需要两方面,也就是政治与经济原因!

由于古代医疗条件有限,生病就医比较困难,所以当时寿命超过50岁就算高寿了。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数千年来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想要生活富裕,就需要有足够多的劳动力。谚语说道“早种稻子早打谷,早生儿子早得福”,这也是古代人们结婚较早的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原因完全出于政治需要,一方面统治者自己早婚是希望早生贵子后继有人,防止因没有子嗣引起内乱或者导致自己失去政权;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统治的人口众多,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税收并增强国家兵力,巩固政权甚至称霸天下!

因此,古代统治者需要鼓励早婚来增加人口数量达到增强国力的目的,那么现在政府鼓励晚婚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女性年满二十周岁,男性年满二十二周岁,初婚男女双方都按《婚姻法》规定的最低年龄各推迟三周岁(男二十五周岁,女二十三周岁及以上)结婚的为晚婚。

说到晚婚就会提到晚育,一般情况下,已婚妇女24周岁以上怀孕生育第一个孩子的为晚育。

在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口增长速度相比来说处于稳固增长期;所以鼓励晚婚晚育有利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幸福度,同时也减轻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