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情放弃优渥的生活,默默练字30多年,晚年字帖印行数百万册

最近,断断续续写了几位硬笔书法家的故事,获得了较强烈的反馈,一些几乎被当代忘记的硬笔书法家,随之浮出水面。

今天要写的这位书法家,严格意义上而言,并不是硬笔书法圈的新秀,他只是借着硬笔书法流行的热潮,而被人关注的传统书法大家。

先生生于1926年,2009年病逝,83年人生路,他过得跌宕起伏,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引起十分广泛的轰动,却因出众的品格和精湛的书写技艺,而被圈内人所尊敬。如果我们忽视这样一位名士,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他就是书法名家卢前,一位值得被世人敬仰的老人。

卢前生在旧上海,是普通的市民人家子弟。他出生不久,父亲、大哥相继过世,让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变得更加贫苦。长兄不在,二兄就相当于父亲。二哥对几个弟弟妹妹管教很严,他的口头禅:咱家穷,供不起你们上学,早早的学本事赚钱吧。

在二哥的指点下,十几岁时,卢前就开始在药房当学徒,学习抄方子。不久,他还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财务常识,因为这个技巧,他又跳槽去了新的公司。有一段时间,他兼职两份工作:白天上正式班,晚上在夜校兼职,小小年纪,就为家里承担了不少义务。

正是在夜校的经历,让他结识了之后的妻子、当时夜校的女学生施绣雯。

女方知道他的家庭平平,更信任他是“潜力股”。两人的相交,是自然的两情相悦,没有家庭方面的世俗观念。

不久,卢前正式在一家钟表行工作,老板正是后来的香港著名企业家李惠利。1947年,21岁的卢前被老板邀请去香港开新的钟表店,并被委以重任,薪资待遇极好。

假如,卢前无牵无挂的话,他可能会定居在香港。若干年之后,那里,定会多一名商人卢前;但他,没有选择那样做,这样,30年后内地就多了一位“书法家”卢前!

让他改变人生经历的原因,正是那份牵扯在心中的爱情。

1949年,卢前和妻子在上海结婚,之后他们在香港生活了数年。相关资料显示,文从沈梦了解,在那里,他们过着优渥的生活:住着花园洋房,有佣人。旅游时会带着徕卡相机,生活很滋润。

但,四年后,卢前和妻子经过辗转反复地商议,终于踏上故土,开启他们未知的新旅途。辞别时,李惠利想方设法挽留,卢前夫妇却淡淡地说:能回到家乡,总是一件好事儿!

多年没在家乡呆,上海的环境,他已经不熟悉了。为此,卢前过了三年失业生活。

1956年,他得到了一个上师资培训班(合格毕业后,会是名教师)的机会。这让他十分高兴,毕竟在香港时,他曾拜过书法名家佘雪曼为师,数年来,不管他干什么事儿,毛笔字还时常会练,这时派上了大用场。

培训结束后,卢前被分配到荒凉的浦东中学当老师。当时,这里农田密布,没有交通工具,去一次挺不方便。

但他就在那里任教了,一干就是30年,直到退休。

不管生活如何变换,卢前练字的兴趣越来越浓:他每天早上,都会起的很早,在家中、在学校里,一有空闲,他就会在青石板上、在报纸上,在一切可以用来练字的地方去挥毫。书法的世界让他心情平静,忘却尘世的杂务,他怀着一颗坦荡的心和不为名利计较的安静情绪,在沉默中,将书法技艺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层次!

料想,如果没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卢前大约一生也就这样过去了。谁知道,在人到退休之年,他的兴趣,成就了他的名望呢?

1980年代,传统书法和硬笔书法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年近六旬的他,也成了当地出版社的大红人。他相继出版了《卢前钢笔临百家碑帖丛帖》、《王羲之钢笔字帖》、《颜真卿钢笔字帖》、《汉曹全碑选字帖》等字帖50多种,发行量数百万册,一鸣惊人,一跃成为全国当时著名的硬笔书法家之一。

相关荣誉头衔也纷至沓来——上海书协会员,上海书法函授学院副院长,上海师大书法专业兼职教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让卢前的晚年颇为热闹!

但,卢前的主要目光还是在练字上,他出版的“钢笔临百家碑帖”系列,填补了书法史上的空白,他倡导的“写钢笔字,继承发扬祖国传统书法艺术”口号,曾经风行一时!

评论家认为:卢前的字,从《兰亭序》入手,晚年倾心于魏碑,兼攻隶行草书。他晚年时,“软硬”兼施,是闻名海内外的硬笔书法家,年过七旬,仍笔耕不辍,是值得尊敬的书法大家。

在晚年时,卢前值得称道的事还有:大批学生,慕名而来,他对来者不拒,态度谦和。甚至,他还力排众议,收过一名监狱里的学生,他一笔一画指点这位学生,两人前后通信125封,长达14万字。对于友人的不解,卢前说: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我怎么能拒绝别人呢?

大约,也正是因为老人如此高尚的品行,2015年,《北魏书风——纪念卢前先生诞辰90周年书法展》举行时,数以千计的人自发前来参观,一起见证老人不朽的书法作品,顺带感怀他的人生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