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为什么不能代替关羽守荆州?刘备诸葛亮有三个理由调赵云入川

关羽失荆州,不是出于骄傲,也不是出于轻敌,更不是“擅自”发动襄樊战役,甚至也不是因为糜芳傅士仁的反水。荆州失守,源于关羽两面作战力不从心,归根结底是源于外交上的失败: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规划之所以没有有效实施,怪不得关羽,因为关羽并没有外交权,更没权利把荆州任何一寸土地割让给孙权,刘备和诸葛亮为了实现隆中对策,命令关羽去打襄阳樊城,关羽这个实名荡寇将军、空头“襄阳太守”也不能不去。但是咱们今天不讨论失荆州的黑锅由谁来背,而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张飞魏延马超都可以替换关羽镇守荆州,而唯独赵云不可以。笔者认为,在刘备和诸葛亮看来,调赵云入川而不让他镇守荆州的理由有三,但是跟赵云的官职无关。

首先我们来看赵云的官职。在刘备入川之前,赵云是牙门将军、桂阳太守,这级别并不比关羽的荡寇将军、襄阳太守(有官职无地盘)和张飞的征虏将军、宜都太守小,而且牙门将军位不高但权很重,刘备首创这个官职的时候规定:牙门将军代为主公统领亲兵,外军征伐时,牙门将军留守中央,主公亲自征伐时,牙门将军负责统领亲兵作战。而刘备入川之前,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这个留营司马也是刘备首创的:主将亲自外出时,负责留守后方,并处理军事以及城市治安。可以说,如果赵云在,关羽后院就不会起火。

但是在刘备调赵云张飞诸葛亮一起入川,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刘备一开始就带了庞统、黄忠、魏延三个重量级人物,面对树大根深人才济济的益州集团,自然是力不从心,用计巧取可以,用武力豪夺,还真是打不过。于是“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关羽比赵云更能打,赵云比关羽更稳重,为什么守荆州的是勇于开拓的关羽而不是老成持重的赵云呢?于是我们得到了赵云不能镇守荆州的第一个理由:赵云沉稳有余,刚猛不足。

按照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规划,他们一定是要“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但是这时候不是天下三分,而是“荆州三分”,刘备只占有了不到一半的地盘,还从孙权手里借了半个南郡(不存在借荆州),所以需要一个人“开疆拓土”。这个最佳人选当然就是“襄阳太守”关羽,因为关羽这位襄阳太守看着占据襄樊的老战友曹仁,那是每天都火冒三丈,恨不得把这厮从襄阳城中揪出来暴打一顿。而这也正是刘备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的重要原因,也是让关羽留在荆州的原因——是“董督荆州事”而不仅仅是“镇守”,其中还承担着鲸吞荆州的重任。而这一重任,赵云是承担不了的,因为一向“严重”的赵云会摆出一大堆理由来告诉刘备和诸葛亮:荆州四战之地不可妄动,益州初定也派不出援兵,所以荆州重在守而不在功,能在曹操孙权夹缝中生存就已经不错了,可别异想天开贪心不足蛇吞象了。如果赵云留守荆州,一定会在是否发动襄樊战役上跟刘备诸葛亮产生龃龉——正史中赵云年纪很大、很敢说话,这是刘备和诸葛亮都不希望看的的情况。

赵云不能留守荆州的第二个理由,是刘备的迫切需要赵云入川,前期靠他的勇猛善战,能够与诸葛亮分进合击会师成都,后期则需要他靠着威严稳重的性格来镇场子。刘备入川,面对一大堆真心投降和委曲求全的益州文武,拨拉几遍也找不出谁值得信任,把后背交给谁都不放心,于是即使益州无战事,也不能把赵云派回荆州,而是又发明了一个“以翊军将军”的职务让赵云“督江州”,三国时期的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是刘备“狡兔三窟”的重要一窟。而且刘备又新娶了益州大佬吴懿的妹妹,也需要能镇得住孙权妹妹的赵云重操旧业。

赵云不能留守荆州的第三个理由,是刘备和诸葛亮身边还需要一个方正严厉的“恶人”,据说年纪比刘备还大两岁的赵云无疑最适合当这个“恶人”——资格老、品德高、能打架、谁也不鸟。当取得益州之后,荆州的外来户们摩拳擦掌想“打土豪分田地”,不但搬空了益州府库(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还把目光瞄准了坐地户的良田美宅,准备来个二次瓜分。刘备事先已经夸下海口,自然不可以反悔,而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也不会这时候站出来挡大家的财路,法正虽然说话比较好使,但是他对益州没啥感情,也想借机大捞一笔,所以只会赞成而不会反对(他也因不得志而穷了好多年了)。

这时候就需要赵云站出来当这个“恶人”了:“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这一瓢冷水泼下,刘备借坡下驴,众将敢怒不敢言:想吵架,道理在赵云一方,想打架,还未必打得过,按照正史记载,三国时期还真没有几个人能打得过一身是胆的虎威将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