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姜维策反钟会成功率有多大?一亲兵左右他命运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把手中的执鞭交给了培养多年的继承人姜维手里。而姜维也不负诸葛亮厚望,在蜀国国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九伐魏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尽管都没有成功,但姜维还是被世人所称赞。而姜维在蜀国灭亡的最后时刻的投降复国之举却颇有颇词和争议。下面,我就来简要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公元262年,执掌魏国大权的司马昭,作了发兵并吞蜀国的决策。他以伐吴为名,动员全国兵力进行伐蜀的准备。准备工作就绪以后,即兵分三路,向蜀国大举进攻。发兵的时间是公元263年五月。

司马昭的三路大军,主力是征西将军钟会统率的十万人马,进军的方向是从汉中经阳安关(今陕西宁强西北),进入蜀国内地。其他两路是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统率的六万人马,进军的方向是经蜀国西部边界祁山和狄道(在今甘肃省南部),进入蜀国内地。

蜀国大将姜维听说钟会兵抵阳安关,急忙率领五万人马,至剑阁栈道(今四川剑阁东北)进行阻击。姜维的大军东去剑阁,蜀国西部边界的防务空虚,邓艾乘机从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凿山开道,经江油(今四川平武东南)、涪县(今四川绵阳东),直入蜀国首都成都。蜀国后主刘禅出城投降。

后主投降以后,向姜维发出了放下武器的命令,姜维率领全军向钟会投降。

蜀国平定以后,钟会、邓艾之间爆发了冲突,司马昭听信钟会的诬告,传令逮捕邓艾,钟会领兵进入成都。姜维从钟、邓的冲突中,看到了钟会的个人野心和敌人阵线的内部矛盾。他想利用这种情势,开展策反活动,以恢复故国。他的计划是先鼓励和帮助钟会反叛司马昭,再寻找机会搞掉钟会,然后重新扶持后主上台。当时,钟会为了扩大自己的私人势力,极力拉拢姜维,两个人“出则同车,入则同席”,好得不得了。姜维利用这种方便时机,积极向钟会进行策反。

一次,姜维找钟会谈心,他说:“从淮南寿春战役以来,阁下随军从征,算无遗策,晋道的昌盛,都是阁下的力量。现在又平复了蜀国,威望高极了,功劳大极了,这种情况必然会引起上面的忌段,你准备怎么办呢?”他继续说:“韩信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不肯背叛刘邦,结果天下平定时,却被见疑。大夫文种在打败吴国以后,不肯跟随范蠡归隐江湖,后来终于被勾践杀掉。刘邦、勾践不是昏君,韩信、文种也不是糊涂的臣子,为什么还是发生了这些事情呢?这就是利害关系决定一切啊!如今阁下大功已立,大德已著,为什么不效法范归隐江湖,以保全自己呢?或者效法赤松子,登峨眉山岭,归隐于山林呢!”

这段话的中心当然是用韩信、文种功成身死的历史故事,挑唆钟会反叛司马昭,所谓范、赤松子的归隐,不过是一种掩饰性的话语。不料,钟会听了这话,却直截了当地说:“我不能按你说的办法归隐江湖山林,况且现在天下的大势,也未必这样就完了。”姜维听了这话,一切都明白了,就说:“其他事情,以阁下的明智,都能懂得,就不必老夫说了。”从此,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密切。

这期间,姜维还秘密同后主刘禅通了情报,说他正在进行复国斗争,要后主再忍耐一些时候。

公元264年一月,钟会公开举兵反叛司马昭,并扣押了魏军的许多将领。姜维建议把扣押的魏军将领统统杀掉,钟会犹豫不决。被扣押的魏军将领中有一个官居护军的胡烈,他同钟会的亲信丘建是熟人。通过这个熟人关系,胡烈同自己的亲兵见了面。他要这个亲兵出去宣传,说钟会已经挖了大坑,要坑杀全部北方官兵。

魏军的官兵听了这个传言,群情激昂。胡烈的儿子擂鼓集合大批土兵去救援被扣押的将领,并围攻钟会、姜维,钟、姜率领亲兵进行镇压,双方混战了一场,最后钟、姜失败,两人均被乱军杀死。

只因一个亲兵,姜维的复国密谋随着钟会反叛活动的失败而失败了,可悲可叹也。

其实,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姜维的复国之举成功率也是几乎为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司马昭是个很精明的人,他早就对钟会等人堤防有加。钟会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在他的掌控之中。毕竟当时钟会姜维在成都,就算他们真的举事了,一方面被蜀中天险的地理位置也限制了,另一方面钟会还有个”仇人“邓艾在蜀中,两人仇恨本来就深,钟会一旦举事,邓艾会第一个去征伐,这会为司马昭调兵遣将,全力围剿钟会姜维赢得时间和空间。钟会和姜维当时的势力毕竟有限,在内外夹击下,也很难突出重围。

因此,姜维的复国梦说白了只是他的厢情愿之举,他是在刘禅投降魏国后所做的最后的狗急跳墙之举。他明知道成功率微乎其微,但他依然努力去拼搏,只为尽人事,知天命罢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