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子们的名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么高?来看看

为什么明朝皇子们的名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么高?来看看。

在封建时代,皇族成员的命名虽然很讲究、很典雅,但是也和大部分中国普通人遵循的基本规则一样:姓氏+辈分+单名。

难道是因为老朱家子孙太多,偏旁为「金、木、水、火、土」的汉字不够用。

所以,朱家人创造了很多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汉字。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很多表示元素、从「金」的汉字,有机化学中从『火』的汉字,很多都是朱家人造的。

我觉着这种理由不可信。

其实,「汉字的边际效用」决定了汉字所谓的「曝光度」。

汉字的常用程度也就是所谓的【齐夫定律】,也是一种【正态分布】,细说就很复杂,这是数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比如:汉语〖的〗和英语的〖of〗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

朱家子孙使用的冷僻字,是边际效用极其低的。在几百年前的以前,几乎没有报纸、电视,怎么可能提高曝光率?

这套体系实在是太考验老朱家人的文化水平啊。汉字就那么多,但是皇族们养尊处优很能生啊,据说明末皇族有上百万人。这上百万人的名字要硬往上面这个规则里套,还不能重名,结果可想而知。许多人的名字都是生僻字,读起来也不好听,比如下面这些:

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鲁阳王——朱同铌;

瑞金王——朱在钠;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

沅陵王——朱恩铈;钾庆王——朱帅锌;韩王——朱徵钋;

稷山王——朱效钛;新野王——朱弥镉;楚王——朱孟烷

这不都是元素周期表吗?

朱元璋规定子孙起名极为严格,名字都由两个字构成,第一个字是各支系字派,第二个字必须以“木火土金水”其中之一为偏旁,依次循环(如朱棣,“棣”从“木”;其子朱高炽,“高”为燕王系字派,“炽”从“火”;四代朱瞻基,“基”从“土”;五代朱祁镇,“镇”从“金”;六代朱见深,从“水”;七代朱祐樘,又从“木”;其后无限循环),取五行相生相生之意,寓意大明王朝的生生不息。

礼部时常为赐名犯难,固定偏旁的字毕竟有限,可宗室繁衍人数众多,字不够用啊!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礼部想出的办法,就是造字。反正只要偏旁部首无误,另外半边随便凑一下就行了,形成许多新字。

而且中国五行和元素在某种方面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古代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五行,而到了现在才发现都是由元素构成。所以为了形象的翻译就直接采用了这些带有五行偏旁的汉字,从而导致朱元璋的子孙名字可以变成一个元素周期表。

于是,徐寿就将明朝家谱命名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只能说是朱元璋老兄及其子孙发明和创造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字在前,后人借鉴和抄袭了他们的名字在后,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种巧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