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百多万后代,明亡后真的没有了吗?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勤勉,除了表现在工作上,共育有26个合法皇子。明代藩王分布有一个特点即:多位于北部、中部地区,对明朝财政影响巨大的江南地区却不多。这与明初朱元璋朱棣父子有着直接关系,前者将藩王们作为帝国屏障,后者则将其作为削藩手段。前者藩王即在北部地区,后者朱棣则将有实力的藩王从北部迁徙到中部地区。

据《明史》所载,第一代庆成王朱济炫生子70人(王世贞《皇明盛事述》记载为百人),每次聚会,同父兄弟竟然互相都不认识。而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显然继承了爷爷出众的生育能力——弘治五年(1474年),这位王爷迎来了自己的第94个子女。而在这一年,庆成王朱济炫的直系子孙已经超过760人。

这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冰山一角。朱元璋建国之初,封亲郡王、将军的子孙才49位,但经过一二百年的开枝散叶,在各地繁衍出惊人的数量: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经增长到1851位。洪武年间河南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到了万历年间,已经有了5000多个皇族后代。

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十倍。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

然而明清鼎革之际,李自成、张献忠等大大小小起义军所过之处,明朝宗室均被大肆诛戮。据太原总兵姜瓖闻见,农民军“凡所攻陷,劫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比如李自成挥军进入朱明皇族增长最快的山西,每到一地,必先捕杀这些天潢贵胄,在平阳杀了西河王一族三百余人,在太原先杀了晋王一族中高级皇族四百余人,后又捕杀了中底层宗人千余,而在大同则杀了代王一系4000多名宗室。据统计,仅在山西一地,李自成就杀了朱元璋10000多名后代。

所谓的明末百万宗室坐吃山空,只是后来清的污蔑,为了掩盖自己“铁杆庄稼”。要论宗禄对于国家的侵蚀程度,满清远远超过大明,每年供给八旗子弟的粮饷,足足占去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整个北方全部的钱粮拿出来,估计还不够八旗子弟们挥霍。明代亲王没有呈现累加级数的增长,而是在达到85人的最高峰后稳定在了30人。由于明朝有降爵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亲王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增长的。朱元璋的智商也不可能看不到无降爵制度的危害。

而满清政权对明朝宗室也是毫不矜待。据学者研究统计,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先后擒斩的明朝宗室、其名号可稽者,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对他们的家属,无论少长尽诛之,以此计算,总人数当在万人以上。直到顺治亲政以后,清朝对明宗室的控制才稍稍放缓,但这时朱家的血脉也所剩无几了。

那么朱元璋后代真的就没有了吗?其实并不是!还是有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杀戮中存活了下来。

朱家人还有很多没有在战乱中死去,比如皇太子朱慈良,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等朱家后人都存活下来了,结局不一。朱家后人有很多归隐山林,从此只想过太平生活的。甚至,在明朝灭亡后,他们把姓氏也一并改了,但是他们始终记得明朝灭亡的日期。

还有一部分朱家人投降了满清,虽然明朝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但是仍有一部分人想活下来,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比如潞王朱常,投降满清后主要用于安抚天下百姓,使大家看起来满清是仁慈的。他们被安置在山东和河南一带,享受优待。

有些人是不肯投降的,他们隐姓埋名,平淡一生。浙江有一个村子,就是朱家人的逃亡之地。他们改了姓,躲避满清追杀。他们的村子被外人称为“南京村”,他们学会了浙江话,但是还带有南京口音。他们的祖先虽然隐姓埋名,近年来才恢复朱姓,但是他们既没有投降,又没有被杀,过最平淡的日子,不用担惊受怕,是真的笑到最后的人。

在农民军和满清的双重迫害下,很多免于诛戮的明室后裔都改了姓,加上新中国建国后大量家谱、族谱被毁,都为朱明后人认祖归宗增加了困难。不过很多改姓的朱明后人仍然自觉不自觉按照字辈排行起名,比如此前有报道河南新郑的王耀松,其祖父是郁字辈,其父是炳字辈,而他是耀字辈,加上《新郑县志》中记载其祖上姓朱,很可能就是代王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