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能臣周培公被贬的真相,明君贬能臣,是千古奇冤还是另有他情

大清帝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这么一个百年朝代里,少不了明君也少不了能臣。奠定康乾盛世基础的康熙,爱新觉罗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代明君,满汉文化融合的推动者。

奠定康熙一统江山,消除藩王隐患文韬武略,才识过人的肱骨之臣周培公,姓周,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汉族,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也是满汉文化融合的牺牲品。

周培公其人具有中国文人的特质,性格耿直,不畏权贵,智慧超人,其在进京考取功名时,不知道是犯傻还是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在试卷上毫不避讳的的把玄烨的“玄”写了出来,被大清奴才们一顿打骂,赶出了考场。后穷困潦倒,在街头替人写字为生,甚是落魄。就像孟先生(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天爷是公平的,也是眷顾周培公,其将在饿晕之际,碰见了微服私访的真龙天子康熙,一番交谈,其对时事分析,治国方略等判断准确,并方案详尽可操作,深得康熙欣赏,随即一步登天成为康熙身边重要谋臣之一,常出入于禁宫之内,让朝中大臣煞是羡恨。

康熙十三年,周培公深知皇上心病所在,于是在早朝时上疏启奏建议削三蕃固王权,简直说道了康熙心坎里,康熙也力排众议,拍板定案,立即着手准备,君臣惺惺相惜,可谓难得的知音。同年早已有谋反之心的平西王吴三桂谋通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造反。时任陕西提督的王辅臣拥兵自重,既不明确接受吴三桂的拉拢,也不想朝廷卖力出兵,只是按兵不动,坐等鹬蚌相争之利。

康熙十五年,忧心忡忡的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周培公辅助图海,统辖陕甘征讨大军,讨伐吴三桂,而当时西北要塞的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他并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周培公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笨了。现在的关键是王辅臣,若王起来造反,清兵必腹背受敌,但此人犹豫不决,尚有游说招安之机,随即上疏朝廷,康熙连夜召周培公至乾清宫彻夜畅谈,听取了周培公的劝降方略,次日康熙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到平凉后经过周培公的数次单枪匹马的说服招降,终于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了清廷招抚。

没有了心腹之患和障碍,又增加了王辅臣西北军的支持,图海、周培公军队一举击溃了吴三桂部,吴三桂吻颈而死,至此三藩之乱平定,削藩之任务也圆满完成。

康熙十五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在当时满臣掌握实权的一个官场环境下,周培公可谓功高盖主,不仅令满臣眼红咬牙,也令汉臣羡慕嫉妒恨。在封建王朝的黑暗官场政治斗争中,为了维护王权的唯一性和尊贵,在康熙二十年周培公被贬至了冰天雪地的盛京(今天的辽宁省),康熙四十年病死。

纵看周培公一生,才干卓越,深得康熙信任,可谓康熙的知己,当就在这种交情下,竟然被贬,是康熙不是明君还是周培公不知功成名遂身退?康熙是千古明君之一,这是历史公认的,周培公是典型的文人才子代表,怎能不懂为官之道,做人之道,被贬是时代的需要,朝廷稳定的需要,无非以下几个方面。

1、功高盖主

周培公平三藩,文武全才,又善察人心,尤其对康熙本人十分了解。康熙害怕臣强君弱,再是康熙任何人都不相信,尤其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的人,这点在康熙擒鳌拜时已经显现,他连与自己一同长大的贴身侍卫魏东亭也不信任。自古历代帝王最矛盾的也下手最狠的时刻就是功高盖主。

2、害怕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当时平定三藩一役,令图海对周培公刮目相看,俩人成为过命至交,图海是大清赫赫有名的猛将,周培公又通过此役手握重兵,也取得的士兵们的拥戴。经过吴三桂的教训,再加之帝王的多疑,康熙担心周培公将来成为第二个吴三桂,于是就将其限制至大清的老巢—盛京,因为那里是大清的老家,一个汉臣即便是有上天的本事,也兴不起多大的浪。

3、满汉融合的牺牲品

当时的大清,到康熙手中才第三代皇帝,可谓根基不稳,加之,一个外族王朝要统治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原汉文化,那是多么的难。毕竟汉人是天下大多数人,要想天下稳定就必须安抚好汉人,但天下又是满人打下来的,又不能照顾不满人的想法。就在这康熙两难之际,在朝廷上下满臣看不起汉臣,汉臣不屑满臣的水火不容情况下,周培公这个汉人脱颖而出,成为风口人物,成为出头鸟,一本本莫须有的奏折呈到了乾清宫,加之当时的辅政大臣索额图、明珠整日在康熙耳边的渲染,周培公注定被贬,但康熙也利用其被贬,强力推进了满汉文化的融合。

4、变相的保护

康熙与周培公明君能臣,惺惺相惜,康熙欣赏周的才华,也不吝高官厚禄,官场险恶,当时的朝廷无论是满臣还是汉臣都羡慕嫉妒恨周培公,明枪暗箭不断,康熙纵为皇帝,在这种政治氛围权衡下,有时也是无奈,只能通过贬至盛京这种办法把周培公保护起来。

5、为剿准葛尔丹做准备

当时的大清,南面有台湾之隐,北有准葛尔丹之患,外有俄罗斯沙皇蠢蠢欲动,可谓内忧外患。康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绝不会安于表面上的盛世现状,要从根本上绝对的稳固大清的根基。因此上把能文能武的周培公明着贬之盛京保护起来,实则是等待时机,再次启用剿灭准葛尔丹,但是时不济人,周培公生于南方的一介书生,怎能奈的了北方的酷寒,加之,内心的郁郁之愤,病于任上,死于盛京。

令人感慨,令人惋惜。

作者:至柔,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