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一一王阳明的诗意人生

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王阳明,是开创明代学术新风气的一代大儒,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现存诗歌多达642首,在当时诗坛独树一帜。只因其事功卓著不朽、心学精诣力造,才使得不以诗著名。一代文学宗师纪昀评价其“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清人黄中称赞其诗“如梧凤之音”,可“异香满室”。就连对心学很反感的程朱派学者李光地也不得不另眼相看,赞叹其诗“信手写来,便有唐人风韵”。

可见,王阳明秀逸有致、唐人风韵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造诣,完整再现了其万死千难的人生历程、震烁古今的深邃思想和气象万千的内心修为。王阳明的“诗”,也是其生命成长中的“诗”,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过程而不断升华。从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域去窥探、了解、认知王阳明,看到了一位富有诗意人生的王阳明。

王阳明像

王阳明11岁时,随祖父王天叙进京,途经镇江金山寺时,在接受当地士子宴请的席间,率先赋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此诗为其开声之作,即景兴诗,律对工整,而且显露出不凡的气质、高远的眼界。随即又应众客所出《蔽月山房》之题,作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与众不同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令众客无不惊异。

22岁的王阳明参加全国会试落榜。考场上失意的他置身在林木葱笼的幽静环境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倒也逍遥自在。然而,期待有一天能大展宏图的念头依然在王阳明心中挥之不去,以诗咏志,写就《次韵毕方伯写怀之作》:“孔颜心迹皋夔业,落落乾坤无古今。公自平王怀真气,谁能晚节负初心?猎情老去惊犹在,此乐年来不费寻。矮屋低头真局促,且从峰顶一高吟。”直到28岁,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高中二甲第七名。

王阳明草书

35岁的王阳明抗疏下诏狱,廷杖四十,既绝复苏,投入大牢。在狱中,奄奄一息的王阳明以苦作乐,并写下了14首诗。从“囚居亦何事?省愆惧安饱。瞑坐玩《羲易》,洗心见微奥。乃知先天翁,画画有至教。包蒙戒为寇,童牿事宜早;蹇蹇匪为节,虩虩未违道。《遁》四获我心,《蛊》上庸自保。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读易》)诗中可见,王阳明即使身陷囹圄,也坚持研读《周易》,穷究大道,坚信圣学,俯仰之间,只见天地间充满浩然正气。

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发现天下万物和人生在世是如此这般的美妙,心态一下明亮起来。当地人同情他穴居潮湿,帮其伐木筑房,不月而成。王阳明名其居“何陋轩”,名其亭“君子亭”,名其堂“龙冈书院”,还赋诗《龙冈新构》,以庆新居:“谪居聊假息,荒秽也须治。凿山献薙林条,小构自成趣。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墟寨俯逶迤,竹木互蒙翳。畦蔬稍溉锄,花药颇杂莳。宴适岂专予,来者得同憩。轮奂非致美,毋令易倾敝。”表达了他逆境奋争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已渐摆脱被贬之初的忧郁苦闷,在悟道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变、升华。

龙泉山中天阁——王阳明先生讲学处

46岁的王阳明踏上了“立事功”的生涯,去实现儒者“内圣外王,本末兼该”的人生理想。在征途中,赋诗:“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数峰斜日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莫倚贰师能出塞,极知充国善平羌。疮痍到处曾无补,翻忆钟山旧草堂。”(《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表达了王阳明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渴望止兵息戈、救济苍生的仁民爱物之情。

平乱宸濠,王阳明让功给皇帝,最后依然遭受不公待遇,一首《又重游开先寺题壁》充满了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无限感慨:“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龙潭夜坐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表达了王阳明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

正德十六年(1521年)初,50岁的王阳明开始在江西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在家为父守孝三年期间,他致力于传道讲学,传播心学,留下了《示诸生三首》《答人问良知二首》《答人问道》《别诸生》等不少有关“良知”的诗文,以韵语的形式解说心学哲理,让人们更容易记住,便于咀嚼回味。教诲学子门人,孔子之道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致其良知,便得心之本体。只有良知才是人们的至乐之乡,才能使人们从世俗的悲欢之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超越的圣人。

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57岁的王阳明经过广西平乱之战的劳心劳累,加上水土不服,病情开始恶化,便上疏请告。归途中访挚友湛若水不遇,留下了生平最后的两首诗:“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行看罗浮去,此心聊复足。”(《题甘泉居》)“我祖死国事,肇禋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適来奉初蒸。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苍苍兼葭色,宛隔环瀛深。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书泉翁壁》)诗中,王阳明感慨人生得一知音之难,表达了对挚友的深深敬意。就在生命的尽头,他依然不忘用生命践行的“良知”,不悔当初追求“成圣之道”的初心。

从王阳明的诗中,我们既可以感知他的理想抱负,追寻他的心路历程,体悟他的经道心学,还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忧心,对社稷国家的负责与忠心,对门生友人的情谊与关爱,更可以感受他光明俊伟的人格,坦荡磊落的胸怀,追求真理的情操,心系天下的情怀。

(选摘自张山梁《诗意人生王阳明》一文,有删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