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的角度看历史,你会发现,同样风起云涌

打开电视机,历史剧里面不是打仗就是宫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错觉:这伙人不是和敌人过不去,就是和自己人过不去,怎么有时间维护国计民生呢?

影视剧毕竟有虚构的成份,古人操心的事儿,可多着呢!

比如铸造钱币,铸成多薄才合适?钱币的样式,应该怎么设计?今年雨水怎么样?哪儿旱了哪儿涝了?赈灾要拨多少钱?

这些经济问题,虽然在历史剧里面不容易见到,但细究起来,也很有意思,很长知识。

我们不妨跟着这两位学者,汪凌燕和汪通,穿越回周朝,一直游历到隋文帝的时代,了解了解历代治国者眼中的钱。

开国皇帝都知道,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必要的,但这是基础保障,要想让百姓过得好,国泰民安,钱这个事儿也要管好。

怎么管呢?起码要做到,让天下人都用自己发行的货币。

在汉代,“钱”这件事始终是政权博弈的重点。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用了好几代人的时间,汉朝的皇帝才把发行货币的主动权,拽到了自己的手里。

为什么作为天子,发行一个货币这么难呢?

这要从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说起。刘邦登上皇位,就碰到了一个难题:用来铸钱的铜不够了。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天下那么大,怎么铜就不够用了呢?

汉朝初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各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地盘,皇帝也不能轻易干涉。

上面说铜不够了,其实是说,在皇帝直接管辖的那一块地方,能找到的铜不够了。

当时大部分的铜矿,都集中在苏州一带,那里是吴王的地盘,而皇帝和诸侯都可以铸造货币。

吴王想自己造币,不愿意给皇帝提供铜矿。

既然苏州那里的铜矿用不了,汉高祖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命人把新铸造的钱做得很薄,这样就能节省一些铜出来,铸造更多的钱。

变薄之后的铜钱呢,面值是不会减的,还是要当作足量的铜钱来使用。

各个诸侯国看到汉高祖这么做,马上觉得不对头了。

如果中央用这些斤两不足的铜钱,买了自己的东西。那就相当于我把好货卖给了你,你却拿缺斤少两的钱给了我,我不是吃亏了吗?

诸侯们精得很,他们马上向汉高祖学习,把自己所铸的铜钱打薄。

这个趋势越演愈烈,因为大家都怕自己被占便宜,所以,都各显神通,把铜钱越做越薄。

现在出土的汉代铜钱,把最轻的两片放到一起,才只有0.1克。简直丧心病狂。

这种情况到了汉文帝时代才有了改变。

当时在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是吴王打造的钱币。汉文帝很清楚,如果一天不夺回货币的主动权,皇位就有一天的风险。

汉文帝先是开放了铸币权,让民间也可以铸造钱币。然后,特意扶植了一家民间的铸币厂,让它发展壮大起来。

这家铸币厂的主人叫邓通,是汉文帝的亲信。

邓通没有像其他诸侯国一样,做那些又薄质量又差的铜钱,而是走高端路线,把铜钱打造得分量足、质量好。

这些铜钱投放到市场之后,十分受欢迎,尤其是关东的大商户,在交易的时候特别乐意使用。

于是,邓通的铜钱就可以和吴王的铜钱相抗衡了。随着邓通的铜钱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汉文帝的经济权力也就越来越大。

汉文帝的这个做法,还有一个好处。

由于有了质量好的铜钱,老百姓也就不愿意用那些劣质钱币,各个诸侯国为了能跟邓通竞争,也就不再把铜钱打薄了。

渐渐地,劣质铜钱被淘汰出了市场。汉文帝这一招,可谓是一石二鸟。

因为有了汉文帝的铺垫,汉武帝执掌政权之后,时机已经成熟。

他下令销毁民间打造的各种铜钱,宣布以后所有的钱币,都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

同时,他还宣布全国的铜山都归中央所有,郡国的铸币权也要回收,如果发现有人私自造钱币,一律判处死刑。

这样,发行货币的权力,算是实实在在的到了皇帝的手上了。从汉高祖开始的历史遗留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汉武帝发行的钱币,设计得很是巧妙。

以前的钱币是平面的,而汉武帝的钱币,在边缘和中间孔都是凸起的,叫五铢钱。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当时的人,会在铜钱的面上进行打磨,弄下一些铜屑,这些铜屑积少成多,就可以拿去融掉铸造钱币了。

而汉武帝的五铢钱,平面上有凸起,如果被打磨过,马上就能看出来,从而被人拒收。

这样不但能杜绝劣质的钱币流通,还能起到防伪的作用。

汉武帝这个善政,也成为了他建立强大帝国的一个有力支柱。

说完了“钱”,我们再来聊聊“物价”。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商人囤积商品,哄抬物价,当时掌管财政的桑弘羊出了一个主意,在全国上下实行平准法。

平准法是什么呢?

打个比方,就是建立一家国营公司,多多储备货物。

在商品便宜的时候,多买一些放在仓库里,等价格涨得离谱了,就把东西便宜卖出去,这样一来,总的市场价格就下来了。

到了汉宣帝的时候,平准法被继续改良,用到了粮食储备上。

汉宣帝在民间吃过苦头,挨过饿,特别知道民间的疾苦。

他一当上皇帝,马上推出了种奖励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加上风调雨顺,好几年都大丰收。

虽然粮食丰收是好事,但是,粮食太多了,就会卖得便宜,有人计算过,在清朝购买两个鸡蛋的钱,在汉宣帝的年代,能买到二十斤米。

所谓谷贱伤农,老百姓辛辛苦苦劳作,不但没有赚到什么钱,反而要年年亏本。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当时主管农业的官员耿寿昌,想到了平准法。

但他没有急着说出这个提议,而是在几个边远的地区,设置了仓库,用比市场价高一点的价格收购粮食,这样,当地的农民就能保住钱袋子了。

而到了粮食价格上升的时候,仓库里的粮食又可以拿到市场上卖,让价格降下来。

这个试验很成功,汉景帝马上把这个做法推广到全国。这些储存粮食的仓库,被命名为“常平仓”。

“常平仓”的做法一直被后代延用,它也是现代国家粮食储存制度的雏形。

在这本书里,作者还提到了其他经济事件,比如,周赧王向其他诸侯国借钱,组建军队讨伐秦国,结果,半路失败,又没有能力还债,造成了历史上最早的“主权债务危机”。

再比如,秦始皇消灭六国后,将收缴回来的兵器融掉,做成了铜像,导致秦朝没有足够的铜来铸造钱币,一手制造了“钱荒”。

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古人的智慧,也会看到历史的教训,它让我们在历史的热闹背后,得到另一种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