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如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时至今日,却依然能熠熠生辉

960年至1022年间,宋朝初年的皇帝们与他们的宰相在朝政处理、思想活动和个人行为等方面都为后继者确立了很高的标准,给后人树立了典范。头两位皇帝,赵匡胤(宋太祖)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太宗)在整个宋朝历史上都被看作统治者的典范,时至今日也依然如此——他们不仅精力充沛,富有活力,对政治也有着敏锐的感觉。

赵匡胤,影视剧照

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在继承其父与伯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领土的完整,并开创性地采取全新的外交政策,与北方的强邻们保持和平关系。在这三位善于学习的皇帝的统治下,相较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宋朝无疑是最接近儒家治世理想的王朝。1169年,功利主义哲学家和理论家陈亮在一份奏章中说:“故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

宋朝地图

所谓“儒家社会”,在这里并不意指任何抽象的、理论的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我们也不应该把它与儒家自古以来所一向倡导的理想社会结构相混淆。因此“儒家社会”这个概念,不如说是一种“与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知识分子有密切联系的官僚制度”。儒家典籍提出了以“仁、义、礼、忠、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其中也包括重文轻武以及礼俗制度等,而儒家思想也深深地根植于这些概念中。

儒家思想,仁

儒学也被有教养的上层阶级视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些人通常是受过正统教育的社会精英,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他们依靠其他阶层所提供的服务生存。尽管儒学吸收了一些诞生于先秦甚至上古时期的宗教元素,如祖先崇拜和国家献祭(二者都有着严格的形式要求,但同时也饱受争议),但儒家社会与中世纪的基督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哈里发国家并没有可比性——后者的政治结构与一神论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宗教总是宣称掌握着唯一的权力。宋代皇帝在生活和礼仪方面遵从儒家准则,但同时他们也是忠诚的道教和佛教信徒。

基督教

从13世纪开始,先前注重实用的儒家思想才开始转变为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宋朝的儒家社会形态在王朝后期并没有继续存在下去。与19、20世纪那种把儒学视为束缚中国发展的批评相反,许多脱胎于宋代儒家思想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加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而其中不少具有民族典型性的文化特征,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