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山艺海里的山东——胶东大鼓:传承250余年的首批国家级非遗

胶东大鼓最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被称为“瞎子唱”、“盲人调”,俗称“瞎腔”。2006年,胶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左手抡起日月板

右手击打书鼓

清脆的板声顿时响起,鼓声阵阵

钢板与书鼓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便是胶东大鼓

为生存而唱的“盲人调”

胶东大鼓最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被称为“瞎子唱”、“盲人调”,俗称“瞎腔”。

“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人正作场。

死后如何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陆游·《小舟游近村》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这首诗正从侧面反映出早在南宋时期盲人说唱已十分盛行。而胶东大鼓更是自产生之初便伴随着盲人艺术家的辛酸血泪。

当时,盲艺人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后因袭用鼓书、三弦等与其他鼓书相同的乐器伴奏,故称“大鼓”,流传何地就以何地命名,如福山大鼓、蓬莱大鼓等。

由于在当时并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当年盲人的演唱便成为当地百姓一天劳作之余的最大消遣。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距今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了。

2006年,胶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几何时

那些走街串巷的盲人们

他们穿着有些破旧的长衫

有的击鼓,有的弹弦

有的打板,有的说唱

那音调高亢、悠扬、婉转、动听

……

200多年来

胶东大鼓为生存而唱

生存因艰难而生压抑

笑中诉苦、苦中作乐三路大鼓,各展千秋

胶东大鼓以流行地域分,大致有三路。

“北路”流行于蓬莱、龙口、芝罘一带,曲调高亢明快,婉转起伏,富于旋律性,在各路中影响最大。

“东路”流行于威海(现环翠区)、文登、荣成、乳山一带,以号称“彭调大鼓”的彭润芝为代表,曲调质朴,富于说唱性。

“南路”流行于莱阳、海阳、莱州、栖霞等地。曲调受茂腔、东路大鼓、弹词(八角鼓莱阳一支)等姊妹艺术影响,并选用一些民间俗曲曲牌,因而与北、东、西路大鼓明显不同。各式唱腔,韵味独特

胶东大鼓的主要唱腔,有“三大腔”、“起腔”、“二板”、“平腔”、“快板”和“落腔”等形式。

“三大腔”是胶东大鼓较早的唱腔之一。由三大句唱腔组成,节奏宽阔,音域宽广,大起大落,可以无限地延长,富有粗犷、高亢、婉转的山歌风味;

“起腔”是开篇唱腔,一般由上下两句唱词组成,节奏平稳、悠长、抒情,委婉;

“二板”是在“起腔”之后,“平腔”之前的唱腔,也由上下两句组成,唱法与“起腔”略同,起连接作用;

“平腔”是胶东大鼓的主要唱腔,以上下两句反复演唱,节奏平稳、流畅、富有口语化和较强的叙述性;

“快板”,老人们也叫“流水”和“贯口板”,有板无眼,一板贯底,速度快,情绪紧张热烈,用在全篇故事的高潮部分,全篇的结尾处也往往采用欢快、热烈的快板;

“落腔”一般用在各段落之间和全篇结束之处,干脆、利落的一种叫做“煞头”,婉转、花哨的一种,叫做“花落腔”。

胶东大鼓

说得亲切,唱得动听

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

甚至一个人

带着击节鼓板

不需要化妆,也不需要行头

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

经过代代传承

在时光的细细打磨之下

胶东大鼓

正重新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拓展阅读

胶东大鼓震撼世界音乐大师

胶东大鼓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同时也是产生过世界影响的一种曲艺形式。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烟台的繁华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其兴奋,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它再现了胶东秧歌和胶东大鼓的音韵。当我们欣赏这首世界名曲时,会深切感受到“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义。

(注:图文整理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