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西周王室更强,怎么东周的名气更响?

随着周武王伐纣成功并终于灭亡了商朝,一个绵延了800年的世袭王朝被建立了起来,自周武王起,周朝共传了30代37王,它是中国继夏、商后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从秦朝开始中国基本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中央集权国家。

根据惯例,整个周朝可以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成王时期营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西周是周朝王室最为强大的时期,不仅有丰京,镐京和洛邑三个都城,而且领土广大,根据周礼的说法,王畿千里,都是土地肥沃、灌溉良好,物产丰饶的地方。另外在军事方面,周王室驻守在核心腹地的军队有“西六师”和“成周八师”,在经济方面,周王室除了王畿的产出外,各国诸侯还要按时呈上贡赋,这使得西周王室财大气粗。但随着后继周天子的昏庸无能,朝政腐败,东周时期的领土面积、军事力量就只剩下西周时的一半,经济更是大幅缩水,甚至出现无力将周襄王下葬的局面,新即位的周顷王只能派人去向和王室亲缘关系比较近的鲁国借钱,东周时期的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西周时期的周朝比东周时期实力更强,影响面更广,但为什么似乎西周的名气却更小,老百姓们了解和知晓的内容也更少呢?笔者以为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首先,和西周时期相比,东周的剧情发展更加精彩,大牌演员轮番登台,还有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层出不穷,不管是前期的春秋还是后期的战国,都是如此,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就是东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春秋霸主的齐桓晋文,战国雄狮的秦齐楚赵,既有立木取信的商鞅,六国拜相的苏秦,也有残身灭家的要离,功败垂成的荆轲,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唇亡齿寒、大义灭亲、一鼓作气、退避三舍,近百个成语典故不仅短小精悍,而且寓意深刻。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犹如耀眼星辰的诸子百家,他们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深远的人生问题等,纷纷提出各自的解决办法和思想,各种学派、学说、思想纷纷涌现,不仅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而且照亮了后世,直至今日,甚至未来。

其次,要归功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更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请注意,最后一部《春秋》就是讲述的东周时期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由孔子根据鲁国国史进行修改,其特点是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潜台词,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爱读《春秋》者,代不乏人,最为民间所熟悉的,恐怕就是三国那位与孔圣人齐名的关圣人关羽了,挑灯夜读《春秋》的精彩画面不知倾倒多少粉丝。

最后,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在广大民间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这部小说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历史为蓝本,从西周末年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和《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小说不仅编写了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而且在描写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的王侯;忠贞不二、有勇有谋的将相;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的同时,还塑造了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这些都使得东周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