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三大鬼节,很多人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民俗文化中,有三大鬼节的说法,分别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农历三月初一前后的清明节。

在我们小时候的印象中,清明节是寄托哀思的祭日,寒衣节是烧寒衣祭祖先的怪日子,至于中元鬼节,纯粹就是大人吓唬小孩子的。每年的这一天,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纸船明烛照天烧,烟雾绕梁不去,仿佛到处都游荡着鬼魂,吓得大家不要不要的。因此,小孩子们特别害怕这一天!

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农历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其实,任何一个民俗的起源处,往往都有一个或悲或喜、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元节也不例外。

在佛教中,中元节也称为“盂兰盆节”,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

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

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七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在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称瓜节。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以纸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用灯,但放于陆地,中元节则放在水中。

寒衣节: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初一烧寒衣祭祖先,是祭祖节,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今人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怀念先祖。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在祭祀时除了供些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要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品--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农历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烧寒衣”的习俗在有的地方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农历十月初一为何送寒衣?给先人送衣服这个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面向全国“招聘”务工人员(工资是不够糊口的,生路是基本没有的),修筑万里长城。所有青年男子,只要有胳膊有腿儿,一律免试上岗。实在不愿上岗者,可选择自杀或被杀罢工。

孟姜女的老公范杞梁年轻力壮,不幸也被抽中壮丁。当时,两人才成婚不久,正是如胶似漆的好光景,闻此噩耗,如雷轰顶。奈何王命难违,夫妻俩只得抱头痛哭一场,依依分别。

范杞梁被征调走后,孟姜女的公婆思儿心切,积郁成疾,双双亡故。撇下孟姜女一人,孤苦伶仃,举目无亲,于是决定去找丈夫。她不知道范杞梁具体在何处,只知道他在北方修长城,便抱上为他缝制的一套棉衣,一路向北走。

这样连走了几个月,干粮吃完了,盘缠也花完了,孟姜女沿街乞讨,终于在农历十月初一来到了长城脚下。可是眼前除了新修的长城,就是荒草中堆积的累累白骨,哪有半个人影?此情此景,令孟姜女心灰意冷。她明白,自己的丈夫十有八九已经死了,于是瘫坐在地,对着长城大哭起来。那哭声感天动地,竟把长城震塌了一大段。塌下来的城墙中,赫然有成堆的白骨。孟姜女认定,丈夫的尸首肯定就在这些白骨之中,便把给丈夫做的那套棉衣摆在地上,想焚烧了祭奠亡夫。正待点火,忽又想起地下那么多的冤魂,若要把丈夫的棉衣抢走就麻烦了。于是,她抓了一把灰土,在棉衣周围撒了个圆圈,以警告那些孤魂野鬼:这是俺老公的领地,你们且莫来抢。

圈好领地,孟姜女点着棉衣,边哭边祷告:“老公呀,你死得好惨!天冷了,你把这身儿衣裳换上吧!”她的泪已经流干了,眼里流出的是血。这血滴在别的白骨上一滑而过,落到离她最近、最完整的一具白骨上,却像是不愿意走了,径直渗入骨中。孟姜女心想,这肯定是俺夫君的遗骨,于是就将它与灰烬一起掩埋,之后抚坟痛哭,晕厥在地,终与其夫死在了一起。

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传到民间,百姓深受感动。此后每到十月初一这天,众人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祭奠亡夫。此风日盛,逐渐形成了追悼亡灵的寒衣节。

清明节:没有具体日期,三月的某一天

关于清明节,这个祭祀祖先亡灵的节日,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此处不再赘述。

民俗的演变过程,也会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今天,我国各地对于中元节、寒衣节、清明节的习俗,并不太相同,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因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