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灵》:文学史比小说精彩

图说:学者专家共话中国文学史 官方图

上海书展现场举行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对谈会座无虚席。在友谊会堂,本书作者鲍鹏山、文学理论家陈子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就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的丰富内涵与方式、文学史的书写与阅读鉴赏等主题进行了一场对谈。这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文学史。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

中国人对文学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喜诵古诗,爱听故事,从上古流传至今的经典不胜枚举。中国文学史应以何种创作方式、传播手段赢得读者喜爱,这不仅是文学界所涉猎的问题,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更是关乎老百姓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文学即人学,《中国人的心灵》基于文学史书写,从文学活动出发关照作者与读者、典型人物与典型性格的发展与互动过程,回归与放大“人”的心灵世界,从而穿越时空,引起与今人的广泛共鸣。该著作在写作视角与行文特点上感性而灵动,有人说,读这部文学史“比读小说更精彩”。

图说: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 官方图

鲍鹏山、陈子善、骆玉明、汪涌豪围绕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明月”意象来讨论文学对心灵的表达。“明月”意象寄托了众多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怒哀乐:满月与团圆、月缺与思乡、今月照古人、明月照沟渠……传统文学中诸多对“明月”的表达,于中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为什么不是“星汉”或“日光”,而是“明月”占满了传统文学创作的字里行间,这是值得每一个传统文学爱好者深思的问题。

此外,从“明月”说开去,中国传统文学中也有许多有关心灵的意象与表达,四位嘉宾将在对谈会现场深度挖掘,并就鲍鹏山的新书《中国人的心灵》在传承中国文学史方面的成功谈谈各自研究、写作和教学的经验。

四位嘉宾或是高校教授,或是著名作家,或是二者兼任,均是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名家。他们有着在高校课堂传承中国文学史与在普罗大众前传播中国文学史的双重经验。对于向中文系专业读者(以高校师生为主)与非中文系专业读者传播、传承中国文学史知识之间的差异,他们有着独到的见解。嘉宾均认为,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普通读者之间存在时间上的断裂,这种时间上的断裂会造成表达和理解上的断裂。许多表达形式已不为现代读者所熟悉,而要把传统的、书面化的,甚至是诗词曲赋形式的内容向非中文系专业读者讲明白是很不容易的事,而要将其中的传统文学之美提取出来、展现在普通读者面前,使他们感动并感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如何写好、传承好中国文学是萦绕中国文学史研究者、创造者、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重要问题。(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