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之刚烈伍子胥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伍子胥原本为楚人。

楚平王听信谗言,欲杀伍子胥兄弟二人。“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子胥,有识有志,弃小义而雪大耻,誓报父仇。

果如其父所言,“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

伍子胥辗转数地,最终效力于吴国。

伍子胥外情刚烈,内心却极善隐忍。“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愿复遣公子光。」”,但未被吴王采纳,他见伐楚报仇一时难以达到,“乃进专诸於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於野。”躬耕田野,守机待时。

“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吴王阖闾九年,伍子胥得以攻入楚国都城,鞭楚王尸三百,一雪数十年之耻,血海深仇终得报。所谓,君子复仇,十年不晚。

伍子胥,眼光锐利、洞察秋毫。“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此皆真知灼见。

但其做事刚猛,不善藏锋,往往事与愿违,最后难以善终。伍子胥政敌太宰嚭,正好利用其弱点,攻击之“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随后吴王夫差赐其自尽。伍子胥“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国的命运最终被伍子胥言中,但其刚暴也展现到了极致,让自己“眼悬东门"。吴王自然大怒,抛伍子胥尸于钱塘江中。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不管怎样,伍子胥不忘使命、百折不回、隐忍雪耻,不愧为烈丈夫,其英名永照汗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