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功高盖主,为什么不直接称帝?背后原因是这样

当时后金有两个血脉分支,一个是努尔哈赤儿子:长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

一个是努尔哈赤的兄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长子阿敏、六子济尔哈朗。

由于舒尔哈齐影响力过大,遭到了兄弟努尔哈赤的防备,杀死了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并将他软禁起来。因此舒尔哈齐一脉的阿敏、济尔哈朗是肯定无缘皇位的,正因为他们无缘皇位,反而成为各方拉拢的香饽饽,济尔哈朗也因此被多尔衮拉着做了摄政王,这是背景。

后金当时的中枢权力比较分散,皇位继承是看贵族们的推举,努尔哈赤活着时本想传位给长子代善,却由于代善贪婪、虐待前妻之子、与大福晋有私通之嫌疑等罪名,一气之下将代善免去太子之位。

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就曾经有希望继承帝位,但被代善带领贝勒们拥立了皇太极。

皇太极继位后,实际上是被架空了的傀儡,政治上来说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事实都要掣肘四贝勒皇太极。因此皇太极执政初期被人称为四大贝勒时代,贝勒们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来把持朝政,架空皇太极(这也是努尔哈赤的意思,即贝勒共治),这个议政王会议在清初权力非常大,多尔衮摄政、鳌拜专权时都利用它来统治。

皇太极在1630年绕道喜峰口入关围攻北京,命令阿敏率领五千人驻守永平,遭遇孙承宗带领数万大军前来围攻,阿敏当然无法得胜,于是弃城而逃。被皇太极抓住机会软禁起来。1635年皇太极诬陷莽古尔泰家中有大金国皇帝之印,指责谋反,剥夺了莽古尔泰的权力。

这时,四大贝勒时代结束,代善由于贪污、好色,显得很没出息,被皇太极贬黜但没有剥夺权力,成了硕果仅存的大贝勒。

皇太极死后,最受贵族支持的是皇太极长子豪格,豪格掌管正蓝旗,又受到皇太极部下的两黄旗支持。第二有希望的就是多尔衮,他与阿济格、多铎是同母所生的三兄弟,很团结。拥有两白旗的支持。

第三有希望的是代善,拥有两红旗,名望很大,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朝都权势熏天。

当时两白旗有65个佐领,而豪格部下的两黄旗只有40个佐领,加上自己领的正蓝旗21个佐领,竟然没有多尔衮的兵力多。

但镶蓝旗33个佐领的济尔哈朗支持豪格,豪格就实际上已经用实力碾压了多尔衮。代善则第三次与皇位失之交臂,他的两红旗只有51个佐领,兵力最少,也最不受支持。

多尔衮在兵力弱势的情况下,不敢开战,但也肯定不愿意让豪格继承王位,他与豪格的纷争在皇太极活着时就开始了。因此多尔衮要抬出福临,来分化两黄旗对豪格的支持。两黄旗是皇太极的遗臣,只要是皇太极之子登基,他们就支持。

豪格又比较软弱,不愿开战,也被迫同意了多尔衮的办法。于是双方共同拥立了一个中立派的福临。多尔衮出任摄政王,豪格方面以支持豪格的济尔哈朗出任摄政王。

两王摄政时代开始,但济尔哈朗没有多尔衮那么多阴谋诡计,并且厌倦政治事务,贪图玩乐。很快放弃了一些权力,被多尔衮边缘化,多尔衮成功专权。在1644年剥夺了豪格的王位,两黄旗由于多尔衮支持福临,也支持多尔衮。

1644年11月福临在北京登基为中国皇帝,升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而济尔哈朗被降为辅政叔王。

1645年6月福临发布礼仪规定,要求官方应称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

1648年,福临再一次升任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而多尔衮迟迟不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多尔衮在布画统一中国的战争,这是他能够满足自我雄心壮志的事业,不能够因权力争夺而影响他的宏图。清廷内部反对多尔衮者仍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多尔衮不愿在此时冒险来开启朝廷的内乱。

第二,多尔衮在松锦之战中患有头痛和肺病,在顺治四年时便行走都受到影响,脾气也暴躁起来,受到贵族的惧怕和反感。多尔衮的政敌豪格等人也都看到这一点,所以在当年索性让位福临,就是因为多尔衮命不久矣,不必浪费羽翼与将死之人争夺权位。

第三,多尔衮无子,娶了十一个妻子,但只与朝鲜李世绪之女侧福晋李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叫做东莪。顺治七年多尔衮病死以后,兄弟多铎过继给他一个儿子多尔博,来继承他的遗产。没有儿子导致多尔衮满足于当前的权威,他已经位极人臣把持朝野,又没有儿子,何必为了一个虚名自找不痛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