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将领,助唐朝续命百年,竟非郭子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5年),身兼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河北道采访使、安东都护等要职于一身的安禄山悍然发动叛乱,集结三镇兵马及奚、契丹、同罗等部落兵十五万人南下,向长安进发。

长期以来,唐朝内地武备松弛,几乎没有防卫能力。而且河北地区长期由安禄山管辖,早已被叛军势力渗透,所以叛军所到之处,各地纷纷投降,叛军兵不血刃,快速穿越河北,侵入河南。唐玄宗听到此消息,大为震惊和失落,说“难道河北二十四郡,就没有忠臣了吗?”

安禄山

其实,此时河北各郡内心大多仍忠于朝廷,只是为叛军武力逼迫,暂时屈服,不久后,就在颜真卿、颜杲卿等领导下起兵反抗。而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另一位出身于河北的平定安史叛军的重要将领,在唐时,他的名声和地位与郭子仪、李光弼等几乎相当,但在后世却名声不显。

此人名为田神功(?—774 年),是河北冀州南宫人,在唐朝平定安史诸将中,他的起点最低,此时仅仅担任南宫县吏。这与在朔方军中担任要职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以及安西军的李嗣业等相比,可谓天差地远。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可能他就会在县吏的位置上老此一生。但是,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显忠臣。安史叛乱发生后,河北沦陷,田神功不愿从贼,便前往远在辽西的平卢军投军,得到平卢大将董泰的赏识,成为其下属。

田神功

乱前,安禄山担任平卢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平卢军在其管辖之下。但是,唐朝对安禄山也有所防范,安禄山虽然兼任三镇节度使,但是能够完全控制的只有范阳镇。平卢镇实权掌握在节度副使吕知诲手中。叛乱发生之后,唐朝就任命吕知诲为平卢节度,用意在于利用其力量牵制安禄山的后方。而安禄山同样对吕知诲进行拉拢。吕知诲此人首鼠两端,表面接受唐朝任命,但是并不积极出兵攻击叛军,在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之后,他又倒向了叛军一方。当时,担任安东副都护、保定军使的马灵察是唐朝中央安插在东北的一枚重要棋子,他曾长期效力西北,是高仙芝的老上级,唐朝希望他统率的安东军能从侧后方威胁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吕知诲投靠安禄山后,诱杀了马灵察,彻底解除了安禄山的后顾之忧,安禄山遂任命吕知诲为平卢节度使。

但是平卢军中的实力派将领刘客奴、侯希逸、董秦、李正己等,并不情愿向安禄山称臣。经过谋划,在刘客奴的领导之下,平卢军的将领联合起来发动兵变,除掉了吕知诲,与仍效忠于朝廷的安东军将领王玄志遥相呼应。朝廷大喜,任命刘客奴为平卢节度使,又赐名正臣,同时以王玄志为安东副大都护,继续威胁安禄山的后方。此后,刘正臣率军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以董秦为先锋,连续攻克榆关、北平、渔阳等地,逼近范阳。不料此时唐军哥舒翰部在灵宝大败,叛军攻陷潼关,得此消息,河北唐军郭子仪、李光弼部撤退,平卢军陷入孤立。不久,平卢军被史思明击败,损失惨重。而王玄志竟乘刘正臣战败之机,将其酖杀,并取而代之为平卢节度使。平卢军先是遭遇大败,又发生内乱,元气大伤,处境十分困难。

此时平卢军中又发生了汉人和高句丽人武将派系之争。自从唐灭高句丽以来,大批高句丽人迁徙到辽西地区,此时已经在平卢军中占据了主流地位。汉人将领虽然占据高位,但实权却掌握在高勾丽武将手中。兵马使董秦等汉人将领不断受到高勾丽将领侯希逸等人的排挤,处境艰难。至德二年(757 年)正月,董秦为了摆脱窘境,率领汉军步卒三千人由雍奴县乘苇筏过海,抵达河北,击败当地安史叛军,收复河北沧州等地。作为董秦手下心腹将领的田神功,也随董秦一道渡海作战。

在抵达河北南部后,由于战功卓著,董秦被朝廷任命为德州刺史。乾元元年(758年),董秦与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安庆绪于相州,次年二月,官军溃败,董秦退军至荥阳,击败叛军将领敬釭,后负责驻守陈留,阻击叛军南下江淮。此后,史思明重兵攻打陈留,董秦无路可走,被迫向史思明投降。在这整个期间之内,田神功作为董秦的部将,一直随董泰四处作战。

董秦投降史思明后,田神功被史思明任命为平卢兵马使。随后他受史思明派遣,向江淮地区进攻。但田神功却选择反正,重新归顺朝廷。唐肃宗大喜,遂任命田神功为平卢军都知兵马使。此后田神功部平卢军便负责驻守河南南部,山东西部,护卫江淮地区。760年,宋州刺史刘展归附史思明,发动叛乱,连续攻克江淮地区多个州县,淮南告急。田神功见此出兵南下,讨伐刘展。虽然刘展有七千兵力,而田神功只有三千人,但田神功所统领的都是平卢军中的精锐,在安史之乱中经历多次恶战,战斗力远胜过刘展的部队,因此,双方很快分出胜负。上元二年,田神功率部大破叛军,擒杀刘展。此外,还在扬州斩杀预谋响应叛军的西域商胡数千人。田神功平定刘展,收复江淮,稳定了唐朝的财赋重地,使得朝廷有能力继续对叛军作战,对于安史之乱的最终平定功不可没。

由于平定刘展之功,朝廷任命田神功为淄青节度使。但时隔不久,长期在敌后作战的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因受到叛军和奚人的夹击,孤立无援,于是率领两万平卢军也渡海来到青州。侯希逸和田神功两支部队都出自平卢,且有宿怨,当初田神功随董泰渡海转战,就是为了摆脱侯希逸等人。为了避免双方产生冲突,朝廷改命实力更强、地位更高的侯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而田神功则移镇兖、郓,担任兖郓节度使。此举看似田神功被迫将青州让给了侯希逸,但实际上,以田神功当时的力量无法与侯希逸的平卢主力相抗衡,如果双方合军,其结果无疑是田神功被兼并。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对领兵将领中的非汉人非常忌惮,侯希逸等代表的是平卢军中的高句丽人势力,朝廷并不想让其实力壮大,于是便以田神功部加以防范。

此后田神功积极参与对叛军的作战,先是解了宋州之围,接着又收降叛军大将敬釭,迫使史朝义逃奔下博。由于战功卓著,田神功被封为信都郡王。信都是当时冀州州治所在地,而田神功就是冀州人,朝廷封他为信都郡王,可谓是实至名归。同时,田神功还升任河南节度使、汴宋等八州观察使,他的领地由原来的二州一下子增至八州,实力大大加强,这一结果即是对他战功的奖赏,也证明了朝廷对他的极大信任。此后,田神功长期驻守在河南汴州,一方面监视河北的安史余党,一方面防范山东不安定的高句丽系平卢军,另一方面还要保障江南漕运,田神功部成为中原地区效忠于皇室的一支关键武力。

宝应二年(763 年)初,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结束。朝廷大赦天下,田神功与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大将一同被代宗“赐铁劵,以名蔵太庙,尽画像于凌烟之阁”,可谓极一时之盛。同年冬天,吐蕃攻入长安,代宗逃亡陕州,田神功在此危急时刻,再次体现出他对皇室的忠诚。此时唐代宗召集天下兵马勤王,各地多不响应,唯独田神功率兵第一个赶到,令代宗非常感动。

之后,田神功先后被加上检校左仆射、判省事,太子太师等荣衔。大历八年,田神功将节度使之位交予弟弟田神玉,入朝为官。在京期间,田神功与郭子仪、鱼朝恩等功勋重臣同受朝廷厚待:“置酒连宴,酒酣皆起舞,公卿大臣列坐于席者百人。子仪、朝恩、神功一宴费至十万贯。”大历九年初,田神功在长安去世,代宗给予他高规格的葬礼,废朝三日,赠司徒。

田神功之所以能够享有如此哀荣,凭借是他对朝廷的忠诚和他驻守的汴州的特殊地位。在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为安史余党所盘踞,北方大部深受战火摧残,关中地区十分凋敝,唐朝之所以仍能维持,主要依赖江南财赋的转运,而汴州则处于这一转运线上的关键位置。田神功经营汴州,遗泽百年,直到唐朝末年,汴州节度落入朱温之手,唐朝才终于敲响了丧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