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宋一直畏惧大辽真相原来是这样

相信看过《少年包青天》还是看关于大宋的电视剧,感觉大宋虽然人才济济,但是跟辽国打仗败多胜少,更多的是破财消灾,给辽国岁币、丝绸签订和约。同时也看到我们宋朝军队很差,奸佞当道,没有大辽的那种上下一心。其实大宋对辽国的畏惧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相反在北宋开国的时候大宋军队都是主动出击的。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因恭帝年幼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官吏的武将军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并改以文官带军,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虽然“杯酒释兵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这令北宋的军事接连受挫,特别是对西夏、辽国的战争更是败多胜少。

北宋刚建立的时候,疆域基本上就是承袭于后周,仅限于黄河中下游和淮河地区,宋太祖决定采用先南后北完成统一大业。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武平。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南方平定之后,在北伐大业尚未开始太祖皇帝就驾崩了,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视为太宗。太宗稳固统治地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王钱弘俶于978年归降,其后再于979年灭亡北汉。灭掉北汉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又称燕蓟十六州或燕云之地,古中国地理名词,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包括燕蓟节度使所辖的燕、蓟等十一州,与河东节度使所辖的云、蔚等五州。

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约120,000平方公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中原政府自秦汉以来控制及据中国东北至长城一带最重要。

后晋皇帝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于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后晋,契丹首领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结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能将燕云十六州完全收复,割让燕云十六州,期间虽瀛、莫被收复,中原政权感受强大的威吓,持续长达近二百年。

当时的太宗皇帝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满,下令进攻燕京。结果在幽州外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遭遇惨败。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结果又败,自己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也在此次北伐中力尽被俘,绝食殉国。晚年旧疮发作,痛苦殊甚,多年后因箭疮而崩。

太宗死后,真宗赵恒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自从雍熙北伐之后,辽朝就经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刚巧辽大将萧挞凛中了宋军的床子弩而亡,

辽军士气大挫, 辽见胜利无望,

便与北宋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签订和约之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120多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辽朝末年,女真崛起并联合北宋联合攻打辽国。当时的皇帝徽宗本人好大喜功,当他看到辽国被金国进攻后,便于重和元年春,派遣使节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双方商议两国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打辽的南京和西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改缴金国。

但宋朝军队却被辽国残兵穷寇打得大败。最后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并克扣营、平、滦三州。估计金国也看到了大宋王朝的腐朽无战斗力,宣和七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这次宋朝就没这么幸运了,直接被金国攻下了国都汴梁。徽、钦二帝被金太宗所废,贬为庶人,最后客死异乡五国城。金国掳走皇室成员,王妃、公主沦为娼妓,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跟北宋相比,南宋疆域退居秦岭、淮河以南,对金国一直畏惧,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取偏安一隅的江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