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汉人督抚迅速崛起,为何却极少有人造反?

赵匡胤

如果我问大家谋反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我想绝大多人会告诉我,是实力,你都不具备谋反的实力,还想着谋朝篡位,真是老寿星吃砒霜找死。为什么在元代之前的朝代更替有时是因为朝中大臣谋反所导致的,比如说隋代北周、宋代后周,那么我们现在就先来看看杨坚和赵匡胤为什么能成功的黄袍加身?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上位?其实具体来看,杨坚和赵匡胤依靠的力量并不相同,杨坚依靠的是门阀势力,而赵匡胤依靠的是军权。但是到了清末,首先门阀势力在隋唐以来的历代君主的打击下早已土崩瓦解,到了宋代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和印刷术的进步更是给力门阀势力最后致命一击。其次军权,五代十国时期,许许多多的地方将领依靠手中的军权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是等到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首先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重要将领的兵权,其次又制定一系列制度,如更戍法,限制将领的权力,这样地方将领再想依靠手中军权谋反已经不大可能。后世君主在这方面也继承了赵匡胤的精神。因此,到了清末朝中大臣已失去了谋反可以依靠的力量。

曾国藩

当然这一切等到太平天国之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地方的汉人督抚权势日益上涨,但是他们的力量是否已经到了足以取代清朝建立新朝的地步了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看看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造反就知道了,因为在清末几十年最有条件的就是曾国藩了,后来的李鸿章也好,张之洞也罢都没有他曾经的条件有利。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入天京,一时间权势遮天,大有登高一呼云者景从之感,曾国藩的部下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等人都曾密谋拥戴他登基称帝,太平天国的将领石达开等人也表示愿意率领部众支持他。但是他去没有趁机举兵起事,而是大规模削减湘军人数,主动向朝廷表示没有谋反的意思。为什么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曾国藩居然没动心,有人说是因为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实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担心自己不具备取代清朝的势力,盲目举事,很可能落得和清初吴三桂和刚刚被剿灭的太平军一样的下场。曾国藩都认为自己不具备谋反的实力,清末后来的其他汉人大臣就更不行了。总而言之,谋反是需要实力的,不是一时兴起,最后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