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汉帝国的“瓶颈期”

袁盎说杀了晁错就能让七国退兵,景帝来个谁提议谁落实(我以前的领导也经常这样做),就让袁盎带着腰斩晁错的消息和中央既往不咎的文件去找吴王刘濞。

刘濞不见袁盎,反而要他投降联军。刘濞不拜见朝廷的来使,也就是钦差大臣,反而说:“我已为东帝,和刘启侄子级别一样了,哈哈,谁拜谁呀。”

刘濞什么时候任命自己为“东帝”?不知道。顾名思义,他老人家把汉景帝降为“西帝”了。“东帝西帝”这一套在战国末年曾有人玩过,秦王想自己做西帝,同时忽悠实力较强的齐王做东帝,想在定位上超越其他诸侯,不料齐王不肯响应。

刘濞现在拾人牙慧,等于放弃了“清君侧”这个比较策略的口号,打出旗帜来了。旗帜和拳头都很重要,但是旗帜打出来的时间有讲究,实力不够就应该“缓称王”、不称霸。不过,以刘濞所处的时代条件,广宣上玩不出什么花样,中央大一统的名分已经被民众确认,刘濞这时搞“一边一帝”没什么意思。

袁盎向景帝支招,杀晁错以平叛军,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的这一套说法。如果不相信,那就是借刀杀人,杀了晁错再说,所以出使楚国见吴王,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他相信吴王“清君侧”的宣传,真以为晁错的脑袋可以阻止叛军前进,那就说明他还是天真了一些。一个王朝的法统一旦确立,一个皇帝的权力基础一旦构成,任何反叛的行为都是不可能得到真心宽恕的,“坚决不搞秋后算帐”,是纯度100%的谎言。刘濞这样的老江湖怎么会信这一套?袁盎又凭什么敢认定刘濞会信这一套?袁盎还算积德有报,没有死在刘濞手里,可能刘濞对袁盎亦颇有好感,没想真的要袁盎的命,否则,袁盎也不会那么容易容易逃掉。

周亚夫带着汉军的主力出征了,他建议景帝,让梁王正面承担阻击任务,他率领所属部队绕道包围叛军。景帝只要脑筋清楚,就会思考:刘濞是谁呀?是自己的叔叔。因为他实力强,说翻脸就翻脸。自己的兄弟梁王刘武,现在也是兵强马壮,再过一两代人,他的子孙对我的子孙也一样会说翻脸就翻脸。景帝刘启自言自语:“想当年,我爷爷高皇帝刘邦封他二哥刘仲为王时,肯定拍烂脑袋也想不到,他的侄儿刘濞会对自己的亲孙子我亮刀啊!”

景帝坚定地支持周亚夫的战略构想。梁王刘武和吴王刘濞于是打起了消耗战,为周亚夫带领的中央军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间。这期间,梁王阻击战打得很辛苦,一直请求中央批示周亚夫支援,景帝当然应该满足梁王的请求,妙就妙在周亚夫就是敢不听中央的命令,依然按原计划行事,完成了对吴王的战略包围。

梁王成了“饵军”。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的新74军是主动做饵军,守住孟良崮,以期吸引住华东野战军主力,让国军有时间展开战略包围。这是一种牺牲打法,正面的阻击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对整个战局至关重要。好在吴王刘濞没有栗裕善于掌握战机,梁王刘武也没有变成张灵甫的先例,最关键的是,周亚夫行动迅速,时机拿捏得到位。

七王之乱距大汉帝国建立,五十二年,尚属广义的“瓶颈”期。汉帝国的“瓶颈期”有两大内乱,一是吕党,一是七王,两乱俱靖,帝国的执政基础遂以奠定。

七王之乱失败,同时也宣告了封建制度的失败。封建制度就此衰微,皇权专制制度就此得到巩固。西晋司马氏和大明朱氏后来都曾别出心裁,复辟了封建制度,西晋因此衰落,朱明也因此骨肉相残,独裁遂成中国的历史选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