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绍——唐代定窑白釉盒

文物不仅仅是弥足宝贵的物质珍宝,也是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审美取向、精神追求从而鉴古知今的重要途径。古人的信仰已经远逝,而一代代人依托信仰而创造的“艺术品”却留存至今,这对今人而言,不可不谓不是幸事!守着宝要识宝”,识宝绝非单纯物质上的鉴别,更多的是对历史、对文化,乃至于对于人本身的一种会心和了然,这需要多方面累积和思考,我们没有泰山北斗那样的能为,可毕竟可以心向往之。

如果说瓷器是中国人伟大发明之一的话,那么,唐代邢窑白瓷则又是一个更伟大的发明;那是因为如果没有邢窑白瓷的发明,也许就不会有以后五彩缤纷的瓷世界。

唐邢窑

今天的河北省有两个唐宋两代烧制白瓷的著名产地,唐代的白瓷以邢窑最有名,曲阳涧磁村是宋代著名的定窑白瓷产地。过去认为定窑白瓷出产于定州,但是,定州范围很广,窑址在何处一直没发现。最早指出“定州窑在河北曲阳县”的是叶麟趾先生。从1960年以来通过小规模的发掘,证实窑址主要集中在曲阳涧磁村的村东和村北。定窑创烧于中晚唐,不会早于中唐,而终于元,时间长达六七百年之久。研究人员于八个不同挖掘地点发现了晚唐五代到宋初的地层,其下即未开发的生土,并出土中唐特征的器物,如:青黄釉瓷器,而同时也出土精细的白瓷,合理推断定窑创烧于中晚唐。而出土的器物以白瓷为主,有有少量黑瓷(黑定)酱釉瓷(紫定),五代到北宋初期以及金代还产过三彩器物。1997年,曲阳涧磁村出土一晚唐墓,出土完整白瓷近30件,而且质量之精美令世人赞叹。这是目前我国出土早期定窑白瓷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说服力最强的一批文物资料。此批文物在1997年中国古陶瓷年会期间,曾在河北省博物馆展出,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赞美,并肯定这批白瓷是典型的晚唐五代定窑白瓷。

唐代后期,北方白瓷有两种:白胎白釉的瓷器与施化妆土的化妆白瓷,而定窑就是白胎白釉的瓷器的代表。晚唐五代时期,定州保持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政治局势,又灵山土为上等的制瓷高岭土,附近还富有长石、石英、白云石等制釉原料,最重要的产区涧磁村北方的涧磁岭古代多煤井,因此,具有优越的制瓷自然地理条件的定窑得以迅速发展,而考古挖掘出土的许多晚唐五代精美的墓葬瓷器标本,可显示定窑技术上的成熟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得定窑白瓷渐渐超越了了邢窑的地位。

唐代定窑白釉盒,高6.9cm,口径9.8cm,足径5.4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盒呈圆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盖顶隆起,腹下内收,圈足。胎壁较厚,胎质坚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釉面莹润。

此盒为典型的唐代定窑产品。唐代瓷盒以圆形为主,多为素面,至晚唐、五代时盒面多刻划花纹,器足渐高外撇。至宋时瓷盒形制呈多样性。瓷盒在唐代主要为日用器,多用于盛放妇女化妆品,有粉盒、硃盒、油盒、黛盒等,此外也有药盒、镜盒或专门盛放香料之盒。

定窑白瓷的胎土富含氧化铝,内含的助熔物质少,因此胎质坚硬,但不甚致密故透光度差。且烧成需较高温度,因此发明了大火塘窑炉、并同时是最早用煤为燃料的瓷厂。由于以煤做为燃料,故釉中含有微量的三氧化二铁,导致定窑白瓷呈色中带有黄味,釉色柔润透明。定瓷胎色洁白,胎体坚薄,胎质细腻,不太透明,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面莹润如玉,釉色被形容为象牙白。中晚唐至北宋初期的定窑白瓷受邢窑影响甚钜,因瓷器是在还原焰中烧成,釉色白里泛青,又因当时的烧造技法为仰烧,外壁满釉,底足无釉;至北宋中期后,因宋代定窑改用煤作燃料,于氧化焰中烧成,釉色中含微量铁元素三氧化二铁,釉色转为白中泛黄,呈所谓象牙白,又因当时烧造技术转变为覆烧,致器物芒口无釉,外壁及底足满釉;直至元代,定窑白瓷的胎质粗松,胎色呈青灰色,釉面欠缺光润。晚唐五代时期的白釉,具有一定的遮盖力,使得刻划的线条不易看清;随着刻花装饰的发展,白釉也进行改良,透明度提高,釉层也较早期薄,可清处的显现胎体上刻划的纹饰。此外,定窑白瓷上的“泪痕”,也是定瓷的重要特色之一。泪痕多见于盘、碗的外部,因施釉厚薄不匀,很多积釉的形状似泪痕,亦被称为“蜡泪痕”,隐现著黄绿色。

白瓷在唐朝较之白瓷在任何一个朝代都白,这个白是心中之白,感受之白,境界之白,是陶瓷史上对白色这一基色或曰无色的追求与肯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