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有多“强大”? 这些官员就是生动回答!

中国古代史上,若论哪一段“盛世”,至今引起的争议极多,当属“康乾盛世”。但比起婆说婆有理的各种观点,有一个群体的表现,其实才更具客观性:官员。

中国封建王朝历代盛世,从西汉的“文景之治”算起,包括唐朝“贞观之治”和宋朝“咸平之治”之类的富庶时代,乃至离清朝比较近的“洪武盛世”“隆万中兴”等年代,清一色的共同点,就是高素质的官员队伍。各类名垂青史的清官能臣,都在这类时代里层出不穷。国泰民安的好时代,也正是作为中坚力量的他们,一代代傲然撑起。

所以同样的道理,关于“康乾盛世”的“强大”程度,下面这几位官员,都是很有发言权。

一:“戏精”二人组

康熙皇帝一个出名的成就,就是惩治腐败,比如关于他微服私访话题的影视剧里,常见的火热剧情,就是康熙皇帝一边微服私访一边惩办贪官。哪怕很俗的情节套路,都曾经播一遍火一遍。而放在正史里,这事也确实源于生活:康熙在位六十年间,不但多次郑重下诏,谆谆教诲官员们要清正廉洁,且多次大张旗鼓表彰各地清官。整顿吏治十分认真。

如此认真整顿,也确实整出了不少先进典型。但要论最出名的,却是一对“黄金搭档”:山西巡抚噶礼与太原知府赵凤诏。比如这位赵知府,一句名言传遍大清:“居官受贿,无异闺女失节”。俨然与腐败现象势不两立的态度。再看这位噶礼巡抚,更是成日风风火火,一心扑在政务上。多次得到康熙帝热烈表彰。这两个人凑在一起,看似十分交相辉映。

而且最难得的是,二位常年天下闻名的“好官”,相互间还十分团结,人前人后都互相夸奖。今天噶礼夸赵凤诏“操守皆好”,明天赵凤诏又夸噶礼“天下不要钱官只噶礼一人”。比起官场常见的互相倾轧来,这二人无比真挚的同僚情谊,也是一度感动康熙。赵凤诏多次被嘉奖,噶礼也官运亨通,一度官居内阁大学士。

但直到噶礼的母亲亲自跑到康熙面前喊冤,这对“好官”的猛料才揭了盖子:喊着受贿像妇女失身的赵凤诏,不但平日里贿赂不少收,还常年帮着噶礼收。而且他还是噶礼的“经纪人”,多次出面帮噶礼捞钱索贿。平日里各种互相吹捧的清正廉洁状,只是摆出样子给康熙演戏。羞愤不已的康熙,一怒将噶礼赐自尽。赵凤诏也被斩首。可此时清朝的吏治呢?以《清实录》原话:此时清官,或分内不取而巧取别项。

也就是说,这时的清朝吏治,已经是“戏精”遍地。也正是各种“戏精”们的巧立名目狠捞,才有了几年之后,初登基时的雍正帝,那句悲愤的惊呼:内外府库无不亏空——大清的钱,都快被“戏精”们捞没了。

二:羞杀大清高层的清单

康熙年间闹得欢的“戏精”们,到了雍正年间时惨遭恶治。好些贪腐官员更被拉了清单:江苏巡抚吴存礼。

吴存礼,汉军正红旗出身,康熙年间出名能捞钱的角色。且不单能捞更能送,朝野的实权部门,各级实权高官,只要听得到,就没有他送不到。就这么多年如一日连捞带送,官位也常年亨通。待到康熙皇帝驾崩时,已是油水丰厚的江苏巡抚。不料新皇帝雍正重手整顿,常年“名声在外”的吴存礼这下撞上了刀口。雍正元年三月,就被狼狈革职查办。

但比起吴存礼早就出名的贪污行为,更令清朝上下无地自容的,却是吴存礼家人王国玺开出的“馈送”清单:曾经接受过吴存礼行贿的各级官员,总数多达二百二十七人,不单有朝中位高权重的大学士们,甚至还有康熙皇帝的几位儿子。就连康熙身边端茶倒水的太监们也中招。馈送的总金额,更多达四十四万两之多。而且注意,这钱还只是“馈送”部分。其他部分涉案金额有多少钱?多少人收过吴存礼的钱?那更是天文数字。

如此触目惊心的清单,连做皇子时多年经手吏治,见过大清朝贪腐百态的雍正帝,看过后竟都不敢信。当时雍正尤其不能理解的是,就算吴存礼能捞,而且干的又是肥缺,可以他的收入水平,哪能一送就送这么多钱?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里的话说,还是雍正帝的宠臣鄂尔泰,给雍正揭开其中奥妙:(吴存礼)唯知听命督臣,坐致属员亏空。

也就是说,吴存礼哪有这么大本事捞钱?不过是上面有大贪官指挥着他捞,下面更有部下帮着捞,贪的送的,都是老百姓的钱。

三:督抚的生活负担好重

清朝官场流行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过放在“康乾盛世”里的乾隆年间,跟总督巡抚比起来,做知府的收入,简直不值一提。

乾隆年间的督抚们,号称“养廉丰厚”,理论上说,清朝总督年俸180两,巡抚年俸150两,还享受每年上万两的养廉银。只要老实巴交干活,不贪污受贿都能过得舒服。可要让乾隆年间的督抚们自己说,恐怕真得一把眼泪:这点钱,确实过日子都不够啊!

因为在乾隆年间,做到督抚一级的封疆大吏,除了享受大清朝的高薪外,还要时常应付乾隆皇帝的乱摊派。没错,做督抚也要被“横征暴敛”!

如何“横征暴敛”?比如“公捐”,也就是朝廷要有花钱大项目时,官员们都要带头捐钱。比如乾隆六下江南这类大事,都得靠“公捐”捞钱。尤其是督抚们,拿钱多更得捐的多。比如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的八十岁寿典。全国的大小官员们共“公捐”一百一十四万多两。其中二十六名督抚“公捐”近八十万两。等于平均一名督抚要捐三万多两。每当乾隆皇帝要办大事,就得这么捐。

如果说这种“大出血”的“公捐”,还是隔些年才有一桩,那么“纳贡”却是让督抚们年年多次大出血。所谓“纳贡”,就是每年节日和皇帝生日时,各省督抚都要进呈贡物。以乾隆的原话说“以联上下之情”。潜台词就是送少了不行。为了叫皇帝高兴,各级督抚只能每年绞尽脑汁砸钱。比如浙江巡抚福崧一次“纳贡”,就要花费白银九万两。这天文数字的钱,督抚们当然不会自己出,全都巧立名目去狠捞了。

如此折腾,也叫乾隆晚期的贪污风气越演越烈。连晚年的乾隆皇帝都哀叹:“各省督抚里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一二”。但以乾隆强加的“生活负担”说,督抚们就算如海瑞一样家家艰苦朴素,恐怕想“廉洁自爱”,也是真心困难。

四:气坏乾隆的倔官

乾隆年间的一桩出名糟钱事,就是六下江南,每次都是两千五百多人的规模,乘坐一千多艘大船,一路游山玩水。花钱更是天文数字,单是清王朝的账面花费,就有两千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沿途官员勒索百姓的款项。如此劳民伤财的折腾,当时的大清朝上下,也都集体失语,所过之处的官员们,也是纷纷逢迎拍马。

可是,乾隆十三年,有一位倔强的清朝官员,却冲着跃跃欲试要再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发出震惊大清朝的怒吼:上两次南巡,民间疾苦,怨声载道!

这个勇敢的官员,就是乾隆年间的知名直臣——江苏学政尹会一。

尹会一,河北博野人,雍正年间的进士,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的铁杆粉丝。终生敬奉颜元“实学”思想的他,平日其实是个不爱说话的人,无论在地方做知府,还是在吏部做主事,都是出名的干活多说话少。每次遇到水灾旱灾等突发事件,更是常被派去扛雷。却是从来任劳任怨,到乾隆第二次南巡后,已是政绩卓越的江苏学政。

可是,在看过了乾隆下江南的劳民伤财场面后,老实人尹会一终于忍不了,明知得罪乾隆后果严重,还是一怒开骂。也果然惹得乾隆大怒,甚至还令乾隆专门下旨驳斥:汝谓怨声载道,试指何人怨言?

但是,四十多年来,生命弥留时的乾隆帝,却变相自打脸了当年的驳斥:(下江南)劳民伤财,做无益害有益。不知此时此刻,他是否想起了那位慷慨直言的尹会一?

如果说“康乾盛世”,有没有令后世敬仰的伟大人物?那么勇敢的尹会一,以他刚正的风骨品质,堪称当之无愧的一位。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