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第一部有感

2018年第一百一十二篇文章。

2018年的第七本书《曾国藩》第一部,刚刚看完,看的有些慢,估计今年赶不上去年的读书量了(嘿嘿)。

先来说说,看这套书的渊源吧,如果追溯源头的话,是去年朋友借给我的那套《慈禧外传》,看完后,还是觉得不够过瘾。

先把《红顶商人胡雪岩》六本看完了。

总感觉,对清朝后期这段历史总结的不够,看的视角还不是很清晰,整体的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

最主要的是原因就是对几位重要的人物了解的太少,在清朝后期,曾国藩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所以,必须要看。

更何况,连毛主席也很推崇,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伟人对曾国藩的评价都如此之高,更加坚定了我看下去的信心。

曾国藩在家族中的地位是最高的,有可能是他的官位,当时为从二品兵部侍郎,久居京中,对于地方上来说更是了不起的人物。

他的仕途升迁很快,得到了很多前辈,以及宫中要员的赞扬,包括恭亲王,肃顺,唐鉴等等。

这都离不开一个字,也是他的修身之本——勤。

很多人都知道,勤能补拙,但是,曾国藩却把“勤”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我们不谈他读了多少书,也不谈他写过多少五言七律,更不提他的诗词连皇帝都受教。

我们只提一点——曾国藩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

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日后创办湘军,行军打仗的途中,这个习惯依旧不改,并且,记录的非常真实。

从二品的兵部侍郎,京中要员,到日后的三军统帅,每天要处理多少事务,可想而知,然而却笔耕不辍,就这一点,就值得很多人学习,就这一点就令很多人折服了。

这不仅仅是坚持后做到的,更多的是——勤奋。

九弟国荃就是很好的反例,只想着取得哥哥一样的成就,却不愿意像哥哥一样付出,到最后仅仅中得秀才而已。

如果不是哥哥拉他一把,估计这辈子也出不了荷叶塘。

京中二品大员的生活应该是说的过去的,可是曾国藩的起居生活,让很多人都不敢相信。

有一次,他的好友有密事相商,曾国藩将其带进了自己的卧室。

屋内只有一个桌子,一张床,几把凳子,而且全部都是旧的。

朋友原以为他的卧室会极度奢华,没想到,确实没想到,顿时一股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这让我想到了扎克伯格,据说他经常出门的座驾是一辆飞度,而且很多的衣服都是一个颜色。

按说曾国藩在母丧丁忧期间,可以不接受朝廷的任何任命,然而忧国忧民的他,也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办起了团练——这就是湘军的雏形。

然而,创办这样一支队伍,并不是处处顺利,恰恰相反,是处处掣肘。

最后,竟连咸丰皇帝也听信小人的谗言,对曾国藩也有了几分怀疑。

然而,他并没有就此退缩,虽然打过几次败仗,也想过投身江底。

但是,曾国藩更多的时候是越挫越勇。

他深知,如果就这样灰溜溜的回到湖南,什么都没有了,不仅辜负了恭亲王、肃顺等人的举荐,更加无颜面对家乡父老。

所以,只有往前,不能退缩。

必须与长毛死磕到底,必须将长毛全部歼灭。

即便是在江西被石达开连续三次打败后,曾依然没有放弃。

当时,很多一起办团练的人,带着自己的亲兵部队,离开江西,说是去湖北阻击长毛,其实是想去湖北立功,升迁。

这时,曾国藩把自己的两个弟弟喊来,在湘军之外,又创办曾家军。

正是如此,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投入到自己的麾下,愿鞍前马后,听凭指挥。

虽然,曾国藩为一介书生,然而深得兵法,深得用人之道,带兵之道。

在取得小小胜利后,为了激励士气,打造了一百把精致的腰刀,奖励屡立战功的士兵。

然而,曾国藩并没有把一百把腰刀,一下子全部发下去,仅仅发了五十把。

相信聪明的你,肯定也知道为什么。

曾国藩对自己兄弟姊妹要求非常严格,在往来的信中,经常教导他们,做人做事要遵守孔孟之道。

虽然儿子不在自己身边,但是对儿子的成长,以及功课也从未放松,在信中对儿子不断提出要求,对儿子的文章每篇都认真批阅。

这可能就是《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的由来。

第一部的开头写的是,在曾国藩去履任主考官的途中,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结尾写的是正在收拾行李,要去处理德音杭布被杀一事,就在启程的那一刻,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曾国藩不得不再次丁忧回家,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也急于想知道。

先不聊了,我去看书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