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大家都喜欢蜀国,不是因为蜀国的强大,而是此原因

三国的历史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就算是文盲也总能叨叨个一两个经典的典故,什么“桃园三结义”或者“三国茅庐”之类的。而在一般人的心里,蜀国的虽然在三国中不是最强的,但是却是现代很多人心目中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无论是有着“仁德”之称的刘备刘大耳,还是“多智而近妖”的诸葛孔明,还是张飞或是“武圣”关二爷,就连诸葛孔明的夫人黄月英也在野史中留下了颇多的传奇,连以前很火的卡牌游戏三国杀中,黄月英的技能都是:“奇才”,由此可见一斑。

而且蜀国也远比魏国和吴国更加具有一些人味,少了些权臣之间的勾心斗角,虽说求才若渴是魏蜀吴三国都具有的一项基本本领,但是对待降将,三国的做法可是大为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魏国的魏文帝曹丕虽然心胸不宽广,可是毕竟是能称帝的人,就算肚子里装不下天下,至少也能装得下几座城池吧?如果说他对待曹植是因为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地位,那么对待跟着老爹一起打天下的老干部于禁呢?于禁以“毅重”闻名,曾经为了执行曹操的命令杀了自己的好友昌豨,还有次为了执行曹操的命令干脆的夺了武将朱灵的兵权。最后于禁因为战事失误,降了吴国,这也无可不可,毕竟就连有“武圣”之名的关羽,也曾降了曹操。不过等到于禁重回到魏国之时,头发花白,曹丕虽然表面上安慰,可是在于禁给自己老爹拜谒陵墓的时候,却挂满了于禁投降的画像,生生把这老干部给膈应死了。虽然说于禁投降可能也和曹操死亡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也侧面反映出了魏国魏文帝的心胸狭隘。

那我们来看看蜀国呢?也是一则跟魏文帝有关的记载:这里讲的是黄权身为蜀国的将领,在吴国攻打之时不敌,但是不愿意投降吴国,于是只好勉为其难的降了魏国。魏文帝说:“你这么做是对的,这是学习汉高祖手下的陈平、韩信吗?”黄权说:“我深受刘皇叔的大恩,做不到降吴,蜀国也回不去了。所以只能投降了您,况且作为败军之将,能够免死已是万幸,哪能及得上那些古人呢?”

按理来说,这里黄权作为败军之将,总该说几句拍马屁的话,毕竟这里明着是魏文帝把他比作陈平和韩信,其实实际上是自抬身价,自比为汉高祖一般的明主。可是黄权这话说的却是老老实实,曹丕居然还比较高兴,给他封了官。

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蜀国君臣一心最有力的证明,有人给黄权说他的妻子和子女都已经被刘备杀害了,曹丕都信以为真让他发丧,可是黄权却知道这是假的,给曹丕回到:“我和刘备诸葛都是推心置腹,这种话是假的,如果有这种事一定要多方求证才能确定。”如果说之前还是一个降将对旧主应有的本分,那这里的回答就是赤裸裸的在打曹丕脸了,说自己和刘备诸葛推心置腹,这种话即便放到今天,就好像对新老板说,还是旧老板懂我一样。这在今天无非就是丢个工作,在那个年代恐怕一不留神,命就没了。可是他还是这么说了。

这上面如果只是说明了一个臣子对蜀国的眷恋,那么当得知黄权降了魏国之后,刘备身边的人都劝刘备干掉黄权的家人时,刘备却说道:“不是黄权辜负了我,而是我辜负了黄权啊!”让本来想看一出好戏的魏文帝曹丕大失所望。这里还可以说只是刘备的伪善,那么多年后在刘备已经死了,黄权的儿子黄崇也能够得到重用,并且能够担任高官,最后为国捐躯,与魏军战死在了四川德阳绵竹。这一方面也说明了蜀国的温情,降将之子还能委以重任,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做得到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