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后的大清子民:穿着蓑衣,作着画,不到四十岁便开始养老

100多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从清末到当代的100多年时间,却足以让一个国家发生地覆天翻的变化。现在在影像资料和一些清代剧中才能看到的生活百态,人们已经无法再一睹其貌。所幸,那时的摄影师们行走在中国各地,用相机为后世留下了来自清末的光影。

这是驻扎在香港的清兵,当时清朝在香港九龙城等地都一直有驻兵,历时几代皇帝。清朝灭亡后,这些清兵部队不愿意回去,继续留在了九龙寨等地,他们被称为最后的大清子民。

这是摄影师John Thomson与2名清朝的小兵,摄影师的礼帽西服和清兵的盘辫对襟大褂形成了鲜明对比。清兵衣服上有“兵”字样,是大清王朝的正规军队的标志。在清朝,正规军军装上印“兵”字样,而临时组建的军队士兵,军装上则印“勇”字。

这是香港的街道,商铺林立,挂满了大字招牌,仔细看去,有燕窝店、中药铺、文房用品店,还有一些卖藤席、炕垫这样的编织家用品的店铺。一位白色长马褂的男子正对着摄像头拍照。

这是香港的一位画家正在作画。他的长辫子已经垂到地上,衣着也还是清代衣着,但看画作的内容,已经有了西洋人等来自西方的元素。而在当时,虽然风雨飘渺,但许多清朝的子民早已事不关己,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他们早早便失去了斗志,很早完婚,不到40岁便过上了养老的生活。

画面上被绿树掩映的,就是香港尖沙咀的钟楼。香港作为当时的口岸,往往是西洋文化渗透的第一站。钟楼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基督教进入中国,给中国建筑风貌带来的变化。

这是当时穿着蓑衣的船夫,蓑衣和头上的斗笠让人想到山水画上的船家,撑着长篙在江河中行进的画面。这种蓑衣现在基本已经见不到了,如果去家里的老一辈曾住过的旧宅子中,或许还会见到。

这是清朝的官员在乡下巡视。官员骑着马,带着一个士兵,营房破陋不堪。当时的清兵毫无战斗力,尤其是在鸦片传入后,清兵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军队一触即溃,令人心酸。晚清清兵的照片,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没落晚清。

这是清末生活在香港的女性,眉眼中透露出谦卑之气。那时的女子穿着还是晚清汉族女子典型的长袄,袖口和衣摆十分宽大。从影像记录里,我们真切地看到末代王朝的女性时代风貌与精神状态,窥见那个时代给予她们的命运枷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