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事件——北宋炒作大师司马池巅峰之作,叹为观止!

北宋真宗年间,光州光山的县令叫司马池,这个家伙是官宦世家,假如按照正常的职场升迁规律,自身的努力和祖辈的蒙荫,他的上升通道理应一路畅通。司马池自称祖上是晋朝王室,家里虽然有钱,但他本人很注重形象清廉,当永宁县主簿的时候,上下班只骑自家的毛驴;在郫县做主簿时,距离很近的边疆驻军传闻有叛乱迹象,县令吓得筛糠,抱病不出,司马池临危受命代理政务,时值元宵佳节,他下令全城放花灯,与民同乐三天。

这一系列形象塑造工程卓有成效,他被调入光州光山当上县令,转头生了三小子,司马池为了显示与此地的亲近,给他起名司马光。

司马池来到光山县上任后,朝廷大兴土木,给光山县也摊牌了上交大毛竹的任务,问题是本地不产这玩意儿,这难不倒上进心十足的司马池,他命人去湖北千里迢迢采购大毛竹,终于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成为了光州政坛新星和先进典型人物。

读到这里,大家应该不难看出司马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个人觉得,他就是个有一定担当精神的官儿迷,非常善于搞形象工程这种表面形式。放在今世,开开会贴贴标语刷刷墙建建广场搞搞城市亮化这种事儿,一定少不了他。

司马光幼时很好学,别的小孩和泥玩的时候,他就不得不被老爹逼着读《春秋左氏传》,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读书爱好的习惯,成为我们俗话说的书呆子。

司马光七岁这年,司马池在光山县也呆了八年,年限已到,面临着向前升一步还是平级调动的老形势下的新问题,司马池陷入了沉思。不久,三小子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横空出世,书呆子司马光戴上了闪闪发亮的主角光环,假如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百姓的穷小子,估计主家会没死没活的追上门讨要缸钱,他老爸会把他屁股揍肿,这个救人的故事一定会胎死腹中,出不了一个村,即使是在村里,这个故事也只能被用作教育自家小孩子不要乱管闲事的反面教材。

但司马光不是穷人家的孩子,他的老爸是正处于仕途关键点的司马池,记载司马光砸缸先进事迹的《宋史》这一篇中,介绍完事迹之后,最后意味深长的加了一句“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从开封到洛阳,天子脚下这方土地上,民间纷纷涌现出“司马光砸缸”的图画。

司马任职的光山县在哪儿?河南与湖北交界处的大别山,距离黄河流域的京洛一带,差着一个几百里纵深的淮河流域。

北宋没有报纸、没有电台,为什么在接近第一时间,距离那么远的京洛一带百姓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的开始流传“司马光砸缸”的年画以及它背后的先进事迹?

我们只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小三子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随即马到成功,从偏远的县令直升朝廷中央部委,到了秘书省担任著作郎一职。著作郎这个官职很适合搞宣传工作,绝对没有埋没司马池这位不世出的宣传人才。

故事另外的主人公,头冲下埋在缸里而后被搭救的那个小子,当地流传叫做上官尚光,这个名字十分拗口,但很符合配角人物形象,把你的名字叫顺口了,那主角光环还要不要?所以,据说他的名字也是根据救命恩人司马光而改成的。当地还流传有上官尚光长大后建造的“感恩亭”。“感恩亭”这个事儿按理说也流传不出光山县,但,你知道的,那在于卓越的著作郎司马池大人的心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