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太容易遗忘了?那不是忘了,是算了

曾经让你杀之后快的人,曾经你势要挖出的真相,后来怎么都忘了?

01

你们看过李连杰版的电影《倚天屠龙记》吗?

这是离原著最远的改编之一,但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一版本才更合理。

原因无他,只在复仇两字。

电影里的张无忌,完全颠覆了小说里张无忌的行事风格。

他一点都不优柔寡断,也没有圣母般的胸怀。

被人欺负,他隐忍不发;遭人戏弄,他全部吞下。

他活得小心翼翼、几乎到了窝囊,但一切都是为了寻找机会复仇。

少林、峨眉、崆峒、昆仑、华山,你们每一派身上都有我父母的血,我要你们血债血偿!

这的确不是张无忌,可当时觉得,这难道不是一个人面对父母惨死的悲剧最正常的心理反应吗?难道不是最合理的剧情进展吗?

可金老爷子不这么写。

原著小说里,殷素素自杀前,和张无忌有这么一段对话:

殷素素道:“无忌,你答应妈一句话。”

无忌道:“妈,你说。”殷素素道:“你别心急报仇,要慢慢地等着,只一个也别放过。”

从张无忌的视角看,他当时可不知道殷素素与俞岱岩的恩怨,也不知道张翠山深陷怎样的情义两难。

在他的眼里,只看得到,这些气势汹汹的大人冲上武当山,向他的父母兴师问罪,追问自己义父的下落。

他的父亲,被逼自尽,他的妈妈,在告诉他仇人是谁后,殉情而死。

好不容易从荒岛回到中原,本想一家团圆好好度过余生,结果爸妈就在自己眼前被半个江湖逼死了。

经历这样的惨剧,一般人早就黑化了,结果呢?

张无忌没怎么想过复仇这件事,他几乎没有挣扎,就放下了这段往事。

殷素素自尽前咬牙切齿的一些话,算是彻底喂了狗。

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02

想回答这个问题,得回去看看别的主人公,是怎么对待仇恨的。

金庸小说里,最不缺背负血海深仇的人,但绝少有人处之泰然。

配角如林平之,为了报仇不惜自宫,但我特别理解他。

原著里,林平之的前半生简直就是普通人能拿到的最好剧本。

镖局小少爷、父母掌中宝,家里有钱有地有人脉,爸妈人到中年还感情甜蜜。

富贵易得,和乐难求,林平之则两者都有。

然后呢,一夜之间家破人亡,父母惨死,自己流落江湖遭人追杀。

换位思考下,但凡能报仇,别说自宫了,自杀式报仇也干得出来。

就算有主角光环,不能黑化,但是仇恨也没有那么容易放下。

《天龙八部》大半的内容,可以看做是乔峰的报仇史。

找仇人——杀错人——再找仇人,乔峰这辈子就毁在了“我是谁?”“我爹是谁?”“仇人是谁?”这三个问题上。

可是,就算报仇搭进去了自己的爱人,乔峰还是得继续找寻真相。

英雄怎么能糊里糊涂地活着呢?

至于杨过,那就更难放下了。

哪怕他的父亲犯了大错在前,杨过也是实实在在想过杀掉郭靖报仇的。

相比之下,张无忌真超脱啊。

说放下就放下,谁都不恨。

真的是不恨吗?

03

要说张无忌为什么不想报仇,理由很多,比如:

张翠山自尽的触发因素,是殷素素与俞岱岩的恩怨,六大派顶多算是次要因素;

张无忌天性仁慈和善,不像杨过那么偏激;

张无忌深受张三丰照拂和影响,对名门正派有天然好感……

这些理由,看起来都挺有道理。

但更真实的可能是,无忌向谁报仇呢?

如果仇人是某个人,你可以以死相拼;如果仇人是半个江湖,你还能怎么做?

如果仇人是某个个体,你可以报仇;如果仇人是某种默认的潜规则、某种体系性的崩坍,你能怎么办呢?

当年以拜寿之名杀上武当山的峨眉、崆峒,哪个不是名门正派,哪个不是师出有名?

他们只需高扯“正义”大旗,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争权夺利、逼人就范;

他们哪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你又如何能够破除积秽、一举澄清?

杀一人易,破规则难;灭一派易,改世道难。

回头想想,乔峰又如何,他的仇人,哪里仅仅是“带头大哥”呢,那是人们心中的民族之分。

所以,哪怕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可真正的仇,他报不了,相反,他还得盖上了“契丹狗”的印记,直到一死才算洗清。

从这个角度讲,金庸写的张无忌反而是更真实的。

当仇人是面目模糊却无处不在的东西,那还能复仇吗?又向谁复仇呢?

算了。

练功、当明教的CEO,好好冲刺事业;泛舟、画眉,好好经营家庭。

对无能为力的事,最后我们也学会了视而不见。

你说:“人们太容易遗忘了。”

“那不是忘了,是算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